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和职住平衡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人民政府
2022年5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
“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功能基本稳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协同突破发展的重要时期。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城市副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以及其他中央、北京市委、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编制。
规划范围为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全域。规划期间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通州发展的历史关键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央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启了城市副中心建设新篇章。全区上下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主导功能不断强化,重点项目不断入驻,形成区域发展的强大支撑力,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成为新的发展亮点。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取得的成就
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发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29.3亿元。市场主体持续壮大,2020年新设市场主体1.9万余户,同比增长8.7%。金融业主导地位日渐显现,2020年实现税收15.6亿元,占税收总额比重达到6.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40家,较“十二五”末增加626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20%、28%。
四大主导功能不断强化。“十三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主导功能,带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承接吸纳创新资源要素。央企二三级总部、市属国企加速迁入,三峡集团二三级企业、 北投集团、首旅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落地。全市首家国有银行科技子公司、首家持牌公募基金完成注册。总部经济初见成效,国网电动汽车科创平台等实现落地。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基本完工,进入运营准备阶段;中青旅完成签约,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精彩亮相,北建院等数十家首批相关企业入驻,创新中心、未来设计园实现开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正式开园,近40家企业已完成注册。
产业空间优化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时期,持续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梳理可利用楼宇空间256万平方米、园区厂房68万平方米,城区内储备了1225公顷建设用地,腾退集体土地按照“拆五还一”原则可还建产业用地509公顷。对符合产业功能规划的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按照区域、土地属性、企业属性,现状用途、利用方式等,形成了一个平台、一本台账、一批案例,有序推进产业空间资源动态更新,持续完善平台建设。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更高水平的开放态势正在形成,创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及周边10.87平方公里纳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实现审批信息一次性填报,企业新设、变更业务一日办结。制定“通八条”实施细则,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办事环境。坚持“市场化招商+政府推介+名单化精准招商”三管齐下,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速各类优质资源向城市副中心聚集。
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十三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发布实施了《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与武清区、廊坊市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各类合作协议45个,与北三县成功举办项目洽谈推介会,签约项目33个。产业疏解全面启动,试点示范合作区域逐步推进。深化“通武廊”创新协作,签订《“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完善《“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编制《“通武廊”科技政策汇编》,举办“通武廊协同创新创业大赛”、“通武廊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通武廊科技创新成果对接活动”等交流,促进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科技政策等资源共享共用。
二、面临的问题
通州产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但与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高标准高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将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新阶段,产业发展进入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但龙头引领性项目支撑不够、市场化集聚动能乏力、集群化发展势能不足等瓶颈性问题仍然突出,疏解腾退空间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接续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也是推动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主导功能基本稳固、区域协同突破发展、城市品质加快提升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严峻挑战,厚植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在首都发展中赢得先机,努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研判
“十三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的城市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转型的步伐滞后于功能定位的转型,同时,存在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等问题。
从产业结构看,新旧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现状服务业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仓储物流、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乡镇经济等比重较高,虽然承接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但是受发展形势影响,文化、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现代服务业的体量与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尚有差距。
从产业布局来看,存在南北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此外,宋庄、台湖、马驹桥等西部地区由于靠近中心城区,更易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南部、东部地区各乡镇。而以于家务、漷县、永乐店、西集等为主的南部片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产业承载能力仍显不足,南北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从发展模式看,投资驱动型特征突出。受城市副中心建设开发的带动,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处于大跨越大发展的动能集聚期,投资驱动型特征十分突出,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建安投资同比增长5.6%。从投资来源看,北京市政府和中央政府投入较大,社会化资本占比不高,亟需更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副中心的发展。
二、发展新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领,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多领域技术相互渗透融合,重大颠覆性创新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孕育期,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将不断涌现,催生新发展机遇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副中心有机会承载更多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布局,突破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国际商务、文化旅游等高精尖产业,有利于在某些特定领域、产业、区域实现新场景应用示范重大突破。
京津冀协同纵深推进为提升城市副中心辐射能力带来重大机遇。副中心承担了加强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以及北京东部和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使命。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是有序疏解首都功能与人口转移,优化首都发展格局,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这为承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功能,优化产业分工,强化城市副中心对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机遇。
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为产业转型发展带来了重大机会。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正在加速形成,发展建设的高峰期即将到来。环球主题公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通州)、张家湾设计小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大了对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承接中心城区功能与人口外溢,加速了副中心产业转型优化,为构建四大主导功能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区”建设为开放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北京市提出以“两区”建设推动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城市副中心作为“两区”建设重要战场,面临全方位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为城市副中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城市副中心作为重要的功能区,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领域扩大开放,汇聚全球金融、人才、技术等要素,形成支撑城市副中心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三、面临新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发展不确定性。“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风险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剧大变局的演变。需要构建更加安全的经济体系,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市副中心承载北京“两区”建设面临更大挑战和考验,在吸引国际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方面增加了难度。
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对发展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影响深远。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全形成。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综合经济实力相对北京主城区优势不明显,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副中心既要高速增长,又要高质量发展,面临现实的困难。
产业基础薄弱难与副中心定位匹配。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产业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尚不匹配,高精尖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高端金融要素尚未形成规模,科技创新支撑不足,产业集群带动引领作用不够。相对薄弱的产业基础,对比城市副中心高定位、高标准的产业发展诉求,具有较大挑战。
城市功能短板掣肘人才项目引入。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在国际化氛围营造、高端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和历史欠账,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无论是总数还是质量,与发展定位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适宜国际化发展的要素配套明显不足,存在城市配套不足、商业配套不强等客观现状,对副中心吸引国际化项目和各类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带来了较大挑战。
综上所述,城市副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必须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抢抓机遇、迎头赶上,落实好京津冀协同战略。还需弥补发展短板,集聚高端要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做实主导功能、细化产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与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章 明确发展思路 打造产业新高地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历史机遇,强化“两区”政策联动,推动“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顺应产业发展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3+1”主导功能定位,打造现代金融、智能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具有副中心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发展新兴业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全方位推进科技融合创新,打造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之源。
坚持协同融合。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推进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以点带面,加快通亦协同发展,强化副中心与天津、河北产业联动,带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紧抓“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倒逼碳减排,促进碳中和,推进绿色发展项目成为区域新引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总体发展目标:对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承接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两区”开放发展形成新优势,做出新示范,形成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北京发展新高地,支撑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着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5%左右,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左右,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成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
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高端要素吸引能力显着增强,智库与设计企业云集,是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
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现代金融体系初步成形,建成一批特色示范楼宇,建成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以环球主题公园和运河文化休闲项目为引擎的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建成全球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一批高品质活力街区,三级城市商业体系框架成型,国际品牌云集副中心,夜间经济更加繁荣,建成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展望2035年,深度融入全球发展体系,国际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巩固。现代金融、文化旅游、智能制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熟成型。具有副中心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承接中心城区和人口疏解作用充分发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表 “十四五”时期通州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及目标值
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目标值 |
属性 |
1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8 |
预期性指标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5 |
||
3 |
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
亿元/年 |
1000 |
||
4 |
主导功能 |
新增总部机构数量 |
家 |
>40 |
预期性指标 |
5 |
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速 |
% |
8 |
||
6 |
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 |
20左右 |
||
7 |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 |
% |
20 |
||
8 |
服务贸易年均增速 |
% |
>5 |
||
9 |
创新发展
|
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 |
% |
7.5左右 |
预期性指标 |
10 |
技术合同年成交额增速 |
% |
10 |
||
11 |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6左右 |
||
12 |
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速 |
% |
12左右 |
||
13 |
5G覆盖率 |
% |
100 |
||
14 |
协调发展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 |
达到市级要求 |
约束性指标 |
15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
16 |
生产生活用水总量 |
亿立方米 |
|||
17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 |
预期性指标 |
|
1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与经济增长同步 |
第四章 聚焦优势资源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数字化为重要方向,绿色发展为主要模式的新发展格局,打造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与城市副中心主导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
把握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以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为突破,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数字发展新动能,成为数字经济新标杆。
(一)积极发展特色数字产业
大力发展城市科技。在张家湾设计小镇、文化旅游区、城市绿心、大运河等重点区域,率先发布并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应用场景。以支持中关村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应用示范为目标,促进消费科技、城市科技应用场景开放。引导张家湾设计小镇已落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中心城市科技与设计产业集聚发展。鼓励符合资质的机构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关村通州园为科技载体,围绕新基建、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新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实现全场景智慧,加速布局智慧城市新基建,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打造“城市大脑”。
积极发展新型信息内容消费。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全国首批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数字赋能消费创新发展为主线,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消费新供给。重点支持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推广高效、均等的在线公共服务,拓展居民消费空间。鼓励发展面向垂直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面向信息消费全过程的网络支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支撑服务,面向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系统集成服务。鼓励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支持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前沿信息产品,鼓励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应用。
提升信息内容产业创新活力。依托城市副中心特色文旅资源,结合虚拟现实、5G+8K、AI、人机交互等技术,围绕数字游戏、互动娱乐、影视动漫、数字出版等,在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小镇吸引聚集一批数字内容制作与传播企业与平台。积极推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落地,建设国家 ICT 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支持建设信息内容消费体验馆、创新孵化基地等载体,促进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深度融合创新。
(二)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
加快龙头企业聚集。加快发展和聚集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金融、交通等网络安全技术关键应用领域形成高端产业示范引领效应。
提升网络安全产业影响力,构建品牌形象。建设国际性网络安全技术、产业、人才交流平台以及人才培训与科普基地,积极承办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论坛、展会和赛事,争取举办网络安全领域的标准会议和专家会议,加快形成网络安全高端产业示范引领效应。打造集成果展示交流、产品发布交易等一体的“网络安全新名片”。
(三)加快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
大力推进示范应用。加快元宇宙相关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文化、旅游、商业等领域,打造一批元宇宙示范应用项目,支持一批元宇宙应用场景建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相关企业提供北京环球度假区、张家湾古镇、大运河文化带、台湖演艺小镇等场景资源支持。
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元宇宙产业空间承载能力,打造“1+N”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在文化旅游区、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古镇、宋庄艺术小镇、运河商务区等区域,打造与应用场景高度融合、形成元宇宙示范的主题园区。支持企业面向京津冀特别是雄安地区、面向全国、面向全球延展研发链和产业链,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
鼓励发展早期和长期投资。依托通州产业引导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的方式联合其他社会资本,打造一支覆盖元宇宙产业的基金,支持元宇宙初创项目和重大项目并延长支持周期,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支撑产业生态建设。支持设立专注于早期和长期投资的元宇宙子基金。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创制。支持专业机构、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元宇宙知识产权资源库,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各创新主体围绕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支持企业、协会、联盟参与国内外元宇宙标准创制。
(四)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
推动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发挥总部集聚优势,布局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运河商务区等区域,集聚一批细分行业平台型企业群体,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绿色能源管理交易平台。加快绿色能源管理交易的技术研发创新。鼓励绿色能源管理交易平台与相关骨干企业、科研院校、行业组织等机构加强技术协同与创新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上下游协同的绿色能源管理交易平台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技术产品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绿色能源管理交易平台能源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覆盖设计、建设、运维、测评和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绿色能源管理交易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宣贯,强化标准配套衔接。
建设商业服务平台。依托运河商务区、北苑等重点商圈、重点商场,搭建“云逛街”平台,布局开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店和未来商品概念店。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打造数字消费商圈。搭建智慧商圈大数据管理平台,智能分析消费、人流、交通等数据,实现个性化消费引导、安全监管、聚集预警、智慧停车等功能。
建设工业云平台。聚焦生物医药等优势制造业,以打造活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为主线,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改造与优化,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关键支撑能力与综合集成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鼓励龙头制造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开发和推广细分行业互联网平台。
(五)构建数据运营服务新业态
探索建设数据专区。促进数据要素融通,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数字经济新增长点。着力解决数据开发利用中的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要素产权配置、数据安全管理等关键问题,保障数据主体的数据权利与数据安全,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鼓励和引导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共享、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源,依法开展数据交易活动,挖掘数据要素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应用与企业。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融合机制,鼓励各类数据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数据在城市治理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上的创新驱动作用,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业务协同办理等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数字专业服务。围绕数据获取、加工、计算、分析等技术服务和法律咨询、数字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领域,聚集服务方、经纪商、中介机构等优质资源,提升全链条数据运营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的研制及推广,推动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升格为国家标准。积极承接或谋划一批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端展会论坛,提升副中心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影响力。
(六)发布各类数字应用场景
以应用场景驱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赋能生产生活,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应用领域,提升生产生活智能化水平。
智慧政务。结合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以政务数据应用驱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智慧政务先行示范。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整合区内各级各部门的数据资源,率先建立统一的区域电子政务平台和决策支撑平台。
智慧交通。面向政府决策、交通管理、企业运营、百姓出行等需求,建立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建设针对车辆属性信息、动态信息即时更新的运行平台,提供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智能导航等服务。
智慧旅游。聚焦运营管理、安防管理、游客服务等领域,加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的智慧化提升,推动人脸识别、智慧停车、智慧灯杆等场景落地,集成景点旅游信息、建设、地貌、民族文化等信息,实现对游客和物件的智能化管理。依托环球主题公园、运河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引导企业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
数字社区。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社区管理和精准防控;聚焦社区安全防范能力、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社区安全隐患等难点问题,加强前端智能安防设备与综治信息平台对接共享信息。
智慧民生。积极推动基于物联网、5G、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服务民生、改善生活环境为目标的智慧民生建设。推动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以云计算为基础,建立教育资源、教学管理、多媒体教学多系统融合的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建设,以智能终端为纽带,以物联网、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应急救援、健康咨询、线上问诊”等综合性医疗服务平台。
智慧生活。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赋能日常生活、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发展智慧楼宇、智慧物业、智能安防、智慧环境监测等“智慧生活”综合应用,支持创新技术产品首批应用,提高技术应用落地能力。支持无人配送、线上体验等技术,提升O2O行业智能化水平,提高餐饮、住宿、娱乐行业线上渗透率,满足日常生活个性化需求。
智慧园区。聚焦张家湾设计小镇、运河商务区、中关村通州园等重点功能区,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需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加强园区数字资源整合。加强自动驾驶摆渡、服务机器人、无人物流小车、智慧停车管理等创新产品应用,加快智能电网、智能楼宇、园区运营可视化等应用场景落地,推动高品质生态型、智慧型园区建设。
专栏 “十四五”时期副中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工程
1、“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场景:打造设计文化科技融合的活力小镇。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场景,加强小镇运营管理科技创新。
2、“数字城市绿心”应用场景:打造城市绿心数字公园。开发智能游览场景,布局智能科技场馆建设,提升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
3、“智能文旅区”场景:打造全流程一体化游览体验。建设黑科技体验中心,推广智能餐饮住宿服务,开展智慧交通引流。
4、“数字台湖演艺小镇”应用场景:打造集综合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演艺中心。打造智慧演艺综合体,建设台湖图书城,创建前沿科技汇集的小镇会客厅。
5、“智慧大运河(通州段)”应用场景:加强历史文化数字传承,做好绿色生态监测保护,提升大运河风景旅游体验。
6、“智能行政办公区”应用场景:打造现代化办公、居住新体验。试点智能政务云办公,推广自动驾驶摆渡服务,加强全覆盖综合应用体验场景。
7、“智慧商务区”场景:打造智能招商平台,设置智慧绿色银行,建立数字生活平台。
8、“数字化社区”应用场景: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创建无接触平安社区,建设无障碍扶老助老社区,推广垃圾智能分类。
9、“智慧交通”应用场景:打造有序自适应的智能交通体系。开展智能科学治堵,试点智慧出行,探索智能交通执法。
10、“智慧医疗”场景:开展医院智能提升,建设健康大数据中心, 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11、“智慧教育”场景: 建设智慧校园,打造教学资源应用云平台,推广互联网+教育。
12、“产业升级示范应用”应用场景: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智能建造+BIM技术,应用示范5G技术,应用示范区块链技术。
二、聚力发展现代金融
瞄准国际、聚焦高端,吸引国内外金融企业及分支机构入驻,加快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提升金融产业发展能级。构建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金融科技为驱动、以绿色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集聚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发挥首都金融资源聚集优势,引入多元化财富管理机构,重点引进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智能理财相关技术型企业等财富管理机构落户。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推动央属金融机构各级总部和新增业务及金融、投资、财务、研发、结算等分支机构落户,鼓励国际金融、民营金融机构总部落户。
丰富财富管理业态。支持基金公司、专业投资机构等财富管理新业态集聚。吸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等行业协会设立财富管理专业委员会。完善财富管理专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用评级行业,引进外资评级机构落地,培育国内品牌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多功能财富管理市场,加快财富管理新平台的建设及专业市场的培育。大力引进消费金融、汽车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到2025年末,力争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
(二)建设绿色金融国际中心
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推动一批绿色金融示范项目落地,推动设立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推动绿色产业投融资市场建设,推动碳金融机构等项目落地。鼓励创新性绿色金融组织发展。完善政府性基金平台,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与保险资产管理、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养老金管理等机构合作设立绿色基金。推动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落地,形成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绿色发展研究等支撑能力。
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发挥首都国际交往中心优势,打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支持金融机构探索绿色资产跨境交易等事项。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组织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鼓励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对分支行的考核。
(三)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金融科技新业态集聚。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依法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向城市副中心集聚。
加大底层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围绕金融创新需求,加大与在京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和人才带动作用,鼓励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支付、风险管理、投资、交易等领域应用。
加快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支持开展数字货币、支付清算、登记托管、征信评级、资产交易、投资者保护等领域金融科技研发试点示范和项目落地。支持传统金融业务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研发投入、场景创设、标准创新、产品投放和应用推广。统筹加强创新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推动建立金融科技标准体系。
促进金融科技行业标准的形成和应用。构建信息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各方参与并受益的数据交换与信任机制。健全开放型经济风险防范体系,支持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搭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形成覆盖各类金融活动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四)鼓励各类新兴金融发展
支持基础设施REITs基金加快发展。鼓励城市副中心优质基础设施资产通过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形式开展资产证券化工作,全面提升新基建、园区开发、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投资建设领域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副中心区域内优质基础设施资产良性循环。鼓励持牌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基金销售机构和公募基金子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REITs产品。支持Pre-REITs机构发展,鼓励Pre-REITs机构挖掘优质基础设施资产、推动原始权益人提高发行意愿。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发展。鼓励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支持DFLP、QDLP基金在通州集聚发展,加快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两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
三、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依托台马板块和中关村通州园等先进制造产业板块,以园区转型升级为关键抓手,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领域,集聚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协同建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协同持续迭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前瞻布局6G、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更高技术代际产业。以自主突破、协同发展为重点,依托台马科技板块,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协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建设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基地。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自主可控为导向,聚焦集成电路高端及专用芯片设计等核心环节,建设国内领先的装备、材料验证基地,打造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基地。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着眼于信息技术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创新中心、大数据经济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增强产业互联网的研发创新、示范应用、投资服务功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融合发展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推动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与亦庄生物医药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园区协同发展,鼓励优质医药龙头企业上市,支持医药龙头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及相关“卡脖子”技术、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给予支持。构建涵盖生物医药、中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医疗健康服务的全方位、全周期医药健康体系。
持续做大医药健康。依托甘李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和以春立正达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重点企业,加快华润赛科等项目落地,发挥创新新药研发优势,支持壮大胰岛素注射液、镇痛用药等优势产品产业化。以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实现聚集组团发展,发展生物医药、中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加快新药研发、重大疾病药物研发,加快发展精密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医疗机构进行尖端技术攻关,促进与医疗机构、医事服务机构开展对接,推进医疗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
创新发展中医药。鼓励中医药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研究,对基于中医经典名方和中药制剂的研发优先给予支持;加强中药新药、先进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研发;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技术支撑等公共研发平台,利用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在产业化关键技术、先进工艺、新材料应用、产品研发等方面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术及专业化服务。
推进智慧医疗示范。以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推进一方健康谷园区建设,加快大健康产业园等项目落地。聚焦医院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关键环节,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围绕智慧医疗需求,加强AI医学影像分析、医疗语音识别、医用机器人等医疗辅助技术应用。围绕智慧管理需求,推动智能药柜、医疗用品智能管控等产品落地。围绕智慧服务需求,部署智能导诊机器人、自动采血机器人、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技术。
(三)培育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产业
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依托马驹桥金桥园区、物流基地及台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围绕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加强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领域创新型企业培育。面向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领域,做优做强一批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伺服装置、工业软件等“专精特”配套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推进智能制造技术集成突破。依托台马科技板块,引领带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工厂、示范生产线的技术集成应用,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无人总装车间。围绕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聚焦关键前沿技术、整机及系统集成、系统模块及零部件,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性能,推进创新成果有序转化。
(四)推进传统制造产业升级改造
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中关村通州园,大力推进智能生产力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企业,延伸智能化服务。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鼓励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与京津冀企业开展协同制造、分布制造,拓展城市副中心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培育壮大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
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广泛采用工业互联网系统与设备、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关键技术装备,开展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建立车间级工业通信网络,广泛采用智能装备、产品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仿真,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推动制造过程现场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实现计划、调度、检测、设备、生产、能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示范建设智能工厂。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具有数字化车间建设经验的企业,积极采用智能制造软硬件设备,开展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构建工厂互联互通网络,加快生产工艺仿真与优化、生产流程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现场数据与生产管理软件实现信息集成,推动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高效协同与集成,实现信息数据资源交互共享和经营管理智能决策支持。
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探索建设不同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从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到售后服务的大规模个性化订单柔性制造,增强快速高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
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向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积极吸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工业研发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机构落地。配套吸引咨询、会计、人力资源、商业租赁等高端商务服务业聚集,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围绕市政服务领域,推动节能评估、环境监测、电力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助力城市服务市场化。
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以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为重点,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加快智能建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四、繁荣发展商务服务业
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质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高端商务服务业加速聚集。依托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要载体,激发商务商业发展新活力,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城市设计、智库经济为支撑,城市服务、科技服务为重要补充的商务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承接、引进、培育符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的总部企业,壮大总部经济。加快承接一批带动性强、能够形成产业链的央企二三级企业,尤其是符合“3+1”主导功能定位的企业入驻。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设计、集中采购、国际营销、财务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到2025年末,新增总部企业数量达到40家以上。
推进特色示范楼宇建设。对标国际,加快打造优质写字楼、总部楼宇、金融楼宇等特色高端商务楼宇,拓展高端商务发展空间。一是鼓励专业化、特色化楼宇品牌创建,打造一批亿元税收示范楼宇。二是以运河商务区为主要载体,建设一批地标性写字楼。三是对低效楼宇进行二次开发。盘活区域内的空间资源,探索以回租回购方式对业态杂乱、定位不清的商务楼宇实施专业化运营,提升商务楼宇品质。
(二)培育特色设计产业
做强设计主业,聚焦设计行业产业化、数字化、高端化的需求,推动设计龙头企业落地,推动城市副中心设计产业创新企业基地、科创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交流基地、精品展示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以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为主的城市设计产业体系。
汇聚高端设计人才。利用好“两区”产业和人才配套政策,加速吸引国际顶尖设计机构和国际大师、国际新锐设计师汇聚。发挥设计资源优势,鼓励创造基于未来理念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作品,打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博物馆和设计人才生活乐园。
打造设计品牌活动。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为国内外设计机构和人才提供常态化的展示、交流、交易的服务平台。以北京国际设计周为重要平台,围绕城市设计、创意设计、工程设计等“泛设计”领域,策划运营系列重大品牌活动。
专栏 张家湾设计小镇产业布局方向
以创新中心、北京铜牛、北泡轻钢等重点项目为抓手,统筹好顶层设计及整体规划。对保留改造的工业建筑进行整体设计改造,提升设计小镇艺术氛围,突出设计小镇的个性化特色。加强设计小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主题客栈、康体中心、城市大书房等主客共享的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咖啡店、书店、特色餐饮等文化和配套设施,逐步建立起设计小镇个性化配套商业体系。
规划设计产业: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产业:市政工程设计、建筑设计。
环境设计产业: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工业设计产业:时尚产品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装备产品设计。
创意设计产业:动漫设计、展示设计、平面设计。
城市科技产业:应用软件、虚拟现实、3D打印、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
(三)引入各类专业服务机构
打造智库经济新集群。以行政办公区为核心,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潞城镇为补充,发展壮大智库经济集群,打造首都智力新高地。优先吸引市属研究机构。紧密围绕政务服务需求,着力吸纳一批研究咨询、规划设计、行业协会等智库机构。大力吸引民间智库。发挥副中心作为改革先行地优势,吸引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等民间智库落户,引入专业化智库论坛、活动运营等机构。聚集各类商业智库。建设2-3个高水准、国际化的副中心“智库大街”。
集聚高水准专业服务机构。用好“两区”开放政策,依托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等重大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专业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业发展。
建设人力资源新高地。依托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持续推进产业园建设。举办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影响力品牌峰会,建设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城市副中心人才需要,提升发展人才招聘、劳务派遣,培育发展人才寻访、素质测评、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新业态,加快构建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培育会议会展新品牌。加快会议、会展、展览等优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强高端商务综合服务能力。培育一批体现“通州服务”特色的品牌展会。依托通州国际交往功能和京津冀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会议、展览、展会、节事活动等为主的会议会展业,打造全国领先、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广告会展集群,吸引重大国际会议落地,塑造国际会议会展新品牌。依托运河商务区资源优势和开放便利,借助全球财富论坛、绿色金融国际论坛等平台,支持举办规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财经专业论坛。建设城市副中心会议中心,推动台湖图书城等项目落地,吸引国内外大型会展总部或分支机构、知名品牌会展落户城市副中心,培育若干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智能会议会展企业集团,发展国际领先的网络会议会展业。突出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创新科技会展新模式,将科技赋能于会议会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服务品质,将数字化应用于会议会展中,发展数字会议会展。
(四)强化配套激发商业活力
打造高品质活力街区。创新商业开发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理念,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融入商务办公、商业购物、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集散便利、业态连续的地下商业空间,为商务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将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成“全球领先的城市商业新枢纽标杆”。建设多元复合的活力商业街区。结合美术馆、书店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商业业态,提升商业品质。推动城市商业项目落地。加快新潮汇、运河商务区地下城、富通大潮来产销综合体等项目落地,引进一批综合性城市商业项目。
构建三级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保障有力、功能健全“区域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商业网点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连锁化、品质化、数字化发展,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集餐饮、购物、娱乐、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新型复合型商业区,提升副中心商业吸引力和辐射力。
大力发展中高端零售业。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实施“一店一策”改造工程,提升品质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建设运河商务区区域级商业中心、北苑地区级商业中心等特色商业项目,推动商旅文科融合发展。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优化夜间活动场景、开发夜间消费主题活动。打造梨园、八通线沿线等重点区域夜间经济示范区。打造国际品牌聚集区。依托通州运河文化优势,拓展渠道,重点发展国际一线品牌工厂折扣店、品牌直销购物中心、旗舰店等业态。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鼓励电子商务壮大发展。强化电子商务在传统商贸、城市服务、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企业、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子商务平台等新业态,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网上交易平台。推进传统零售业与网络零售业融合发展,扶持百货商场、专业市场提供网上购物服务。推动电子商务与现代金融创新业务相结合,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带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
五、融合发展文旅产业
以环球主题公园和运河文旅休闲项目为引擎,培育张家湾、宋庄、台湖等特色文旅小镇,加强文旅休闲、文化创意、文旅科技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品牌形象突出、文化旅游氛围浓厚、文旅产业体系高端,具有国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首都文化旅游强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形成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科技与艺术交织互补的文旅产业新格局,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文化及相关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
(一)打造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
聚焦环球主题公园发展文化旅游。实现环球主题公园一期盛大亮相,推动环球主题公园启动二期相关筹备工作,高标准运营好环球主题公园,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以文化旅游区为龙头,发挥环球主题公园的外溢效应,引进一批文化科技、演艺娱乐、高端商业等优质项目,将北京环球度假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打造“文旅+”全产业链体系。围绕环球主题公园,聚集本土影视、音乐、艺术和设计、传媒等资源,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动漫产品、影视产品及文化衍生品等为主要内容和支撑,延伸发展文化设计、会议会展、住宿餐饮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副中心文化演艺产业。围绕北京环球度假区千万级游客休闲度假需求,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在环球主题公园周边区域引入文创商店、商业服务、餐饮、酒吧、亲子游乐等配套产业,打造沿河不夜街,建设旅游休闲商业服务街区。
加快台湖与环球主题公园联动发展。依托台湖演艺小镇,积极承接环球主题公园外溢功能与产业,推动台湖演艺小镇与环球主题公园联动发展。推进台湖图书城、小镇规划展厅及环球北部地块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优质市属文艺院团、展演剧目等进驻,依托环球度假区,结合台湖图书城改造提升,举办旅游、设计、演艺文创等专业展会。组织开展“台湖演艺艺术周”“台湖影偶艺术周”等相关演出。借助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项目落地契机,吸引国内外知名文艺、影视节会落户副中心。
(二)深度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产业
依托大运河璀璨文化、宝贵的水体资源和滨水景观,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底蕴,加强运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水上娱乐产品和沿岸文化体验产品,创建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运河主题文化休闲旅游带。到2025年,运河沿线特色文创、滨水商业、休闲度假、智能场景等一系列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游客中心、大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北运河非遗传习所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建设集水幕观影、灯光秀等于一体的运河城市观景平台,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完善北运河智慧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建设文化旅游商业休闲走廊,打造集展示、休闲、创意、度假、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运河主题旅游。加强创意产品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培育“漫游运河”系列产品,策划运河水上旅游产品。丰富文化娱乐产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大运河船上、水上、岸上文化娱乐产品体系。开通“通州运河”游船航线,开通水上巴士,建成经济便捷的水上公共交通。推出大运河非遗主题游线路,推进大运河与环球主题公园水上连通,实现城市副中心境内全线游船通航。
开发高品质运河文体活动。发展大运河体育旅游产品,推进开发运河骑行、健步走、马拉松、徒步越野、自驾车、龙舟运动等产品。持续高水平办好通州文创大赛、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等活动,探索举办大运河国际诗歌节、国际自行车骑行大赛、国际皮划艇大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
专栏 大运河文化品牌提升重点项目 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进创建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打通大运河与环球主题公园水上连接线,开通水上巴士,推动北运河全线通航,完善景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展示、休闲、创意、度假、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通州古城核心区展示园:立足通州古城明清历史格局,注重保护好胡同肌理和残城墙遗址,恢复以十八个半截胡同为代表的南大街历史风貌。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编制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开展路县故城考古工作,原址整体保护,建设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等,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价值。 张家湾古镇保护开发:研究制定城墙遗址保护方案,保护性开发运河码头、运河河道,保护琉球国墓地,依托现有漕运遗址打造运河景观带,展示运河古镇风采。复建长店村,建设张家湾古城遗址公园。 大运河重点遗址遗迹实景恢复和数字化再现:通过景观营造、意向展示、地面标识等多种方式,科学再现潞河驿码头、黄亭子、石坝码头等历史景观。 大运河文化挖掘整理和转化:系统挖掘整理史志、历史文献等大运河历史古籍资料,出版《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大运河文化纵览》画册等文化典籍,策划创作大运河主题影视和舞台艺术作品。 运河主题非遗展示中心:对大运河龙灯、运河船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对通州美食、镖师、武术、纤夫、酒肆、茶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化利用。 台湖演艺小镇:以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为龙头,着力培育创意创作、展演交流等核心功能和艺术推广、文化旅游等衍生功能,发展以小剧场为主的原创剧和跨界融合类项目,打造各类品牌戏剧节、文化节。 大运河特色村落建设:挖掘通州皇木厂、平家疃、崔家楼、儒林等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与周边文物古迹、重要景观节点的联系,推动有机更新,提升村落整体景观形象,引入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
(三)发展高品质文化和创意产业
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灵魂、科技为支撑,依托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等特色小镇,高品质发展艺术品交易、演艺娱乐、数字传媒等文化产业,加快形成文创产业生态圈。
发展演艺娱乐。依托台湖演艺小镇,大力发展演艺产业,培育和引进剧本创作、视频制作、特效制作、演艺经纪等相关产业。以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为龙头,形成圈层式布局的演艺特色区,为在京文艺院团提供舞美服务,带动各类演艺资源聚集,形成高品质演艺产业生态体系。以演艺产业为核心,延伸演艺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等新型演艺业态,衍生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科技产业,配套发展商贸服务业、物流业、酒店业等业态,共建综合演艺产业体系。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展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戏剧节。
发展艺术品创作与交易。发挥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原创艺术、文艺演出、艺术设计、时装设计、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产业业态。吸引艺术品鉴定、保险、评估、展示、金融、咨询等配套服务业态迁入。引进国际知名的拍卖机构、经纪机构、艺术品交易机构。打造“创意-创作-营销-交易-衍生”的原创艺术产业链,建成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打造国家原创艺术集聚区。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工业遗址、老旧厂房等存量空间资源转型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发展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产业。围绕内容创作、设计制作、展示传播、信息服务、消费体验等文化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视频、5G、VR等技术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升级,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环球主题公园、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文化旅游要素于商业之中,创新发展商旅文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运河文化、影视服务、文化艺术、生态旅游等主题商业、推动主题商业与高科技体验式商业、老字号商业、特色商品推介、文化产品交易、商业创意设计、商业文化展览、旅游住宿及餐饮等特色商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在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建设文旅商融合发展标杆项目,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提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推动传统农业智慧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科技种业、科技农业体验、乡村休闲农业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到2025年,形成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为核心、科技种业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一)攻关瓶颈发展科技种业
攻关种源“卡脖子”技术,依托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种质资源库、种业园区物联网控制中心、研发中心、高通量分子育种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快布局涉农、涉种领域技术开发,突出种子为核心的农业“芯片”技术攻关,补齐种业研发短板,加大育种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种业发展“生物技术+信息化”关键领域。
打造国家种业创新高地。加强与种业研究机构联系,逐步建立一体化管理、服务团队,促进园区规划统一,整合园区服务资源融合发展。持续发挥种业科技资源优势,打造科技成果交流、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区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发展的形式做大做强,逐步打造以种业科技资源为基础,涵盖农业技术成果交易、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高端种籽繁育为一体的国家种业创新高地,建设种业之都。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实施良种增产增效工程,以生物育种技术为支撑,以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为依托,聚焦农作物、林果蔬菜、花卉等种业体系科技创新,探索构建新型种业体系,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种业做大做强。加快种业交易平台建设,大力引进种业重点企业,集聚更多种业科技资源,全面打造集育种、展示、评价、交易、服务于一体的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
举办各类展会提升影响力。联合出台促进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园区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基础设施,举办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玉米种业及产业链大会、鲜食玉米大会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展会,加快智慧种业园区建设。
(二)科技赋能发展智慧农业
科技赋能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发展AI种植等数字农业。构建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效特色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推广,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打造北京市及华北地区一流的都市农业技术研发基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构建农业交易市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辐射力。
培育智慧农业新业态。聚焦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需求,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通信、遥感等技术集成应用。发展可追溯服务、直播电商、休闲农业电商、数字乡村旅游等先进技术,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城市副中心“米袋子”“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保粮保菜及畜牧水产各项任务,建设城市副中心农产品直供中心,增强绿色优质蔬菜、有机果品和农副产品供给。
(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
推动农业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打造“运河湿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一批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民宿,发展绿色休闲旅游产业,建设都市庄园、家庭农场和共享农园,打造一批生态科普拓展基地、森林度假村,构建精品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带。打造一批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综合体。鼓励发展以旅游度假、医疗康养为主要功能的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立体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着力培育鲜花种植、休闲蔬菜鲜果生产,推动农业生产、观光、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景观与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新兴都市农业。
第五章 统筹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一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拓展区规划(2016年一2035年)》,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思路,进一步做强集聚优势,加快形成“一城一轴一带、四区三镇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图 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期间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一城一轴一带
一城: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区域。是副中心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高端零售业等现代服务业业态。
一轴:东六环创新发展轴。以东六环入地改造为主线,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环球主题公园,重点布局文化创意、文旅休闲、行政办公、智能制造等功能业态,形成功能汇聚、集约高效的创新轴、活力轴。
一带:大运河发展带。以大运河为骨架,串联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城市副中心站等重要节点,围绕大运河5A级景区创建,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擦亮大运河金名片,以大运河为纽带实现通州与津冀运河通航,打造连通古今、协同发展的大运河发展带。
(二)四区三镇多点
四区:即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台马科技板块。
行政办公区围绕政务服务需求,发展智力经济,着力推进行政办公二期工程建设,打造绿色生态、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建设好北京行政中心。
运河商务区围绕自贸区建设,以财富管理、绿色金融、总部经济为重点,集聚高端要素,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国际化新商圈,打造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发展高地。
文化旅游区围绕环球主题公园建设运营,加强台湖演艺小镇与环球主题公园对接,强化功能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展示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的新名片,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
台马科技板块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台马科技板块,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镇:即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
张家湾设计小镇聚焦城市科技与设计产业,高水平打造北京未来设计园区,用足用好自贸区创新政策,建成北京设计之都的重要平台、京津冀城市设计发展高地。
台湖演艺小镇聚焦演艺功能,发展以演艺、文创及配套服务为主的特而精产业,打造展示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宋庄艺术小镇围绕中国•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和小堡画家村有机更新,聚焦文化产业,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宋庄文化品牌。
多点:即重要产业功能区与城市副中心拓展区的新型小城镇。包括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潞城生态智慧小城镇、马驹桥科技服务小城镇、漷县文化健康小城镇、西集生态休闲小城镇、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永乐店新市镇。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安全、5G网络安全、车联网安全、智慧城市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商业密码应用等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产学研用产业链,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培育计划,打造辐射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国家网络安全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基地。
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发挥漷县处于京津冀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和大健康产业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吸引周边资源要素,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中医药现代化、高端医疗器械、健康诊疗服务等领域,推动生物制药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打造特色突出融合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为重要突破方向,以种子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具有先进示范带动能力的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
潞城生态智慧小城镇。聚焦“生态智慧小镇”城镇定位,建设“城市大脑”平台,推出一批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坚持转型提质,以承接行政功能为核心,积极发展决策服务型的高端泛智库产业、国际田园交往服务产业、北三县协同创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鼓励优质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型总部基地,完善商业配套,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以产聚人,以产兴城。
马驹桥科技服务小城镇。围绕科技服务核心功能,践行西提东进,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区域以镇中心区为核心,聚焦智慧物流、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金融服务四大主导产业,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质,打造产城融合的“智造基地”;东部区域以大小杜社为核心,聚焦智慧交通、智能创意家居、城市休闲服务、综合商业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引领未来的发展区域。东西部双轮驱动,打造宜居宜业科技服务小城镇。
漷县文化健康小城镇。以北大人民医院、一方健康谷、甘李药业等重点项目为引擎,大力促进大健康产业、文化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商务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串联、康养为导向、以商业服务为配套的特色文化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西集生态休闲小城镇。聚焦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围绕网络安全产业招大引强,构建网络安全配套产业发展新格局。有序腾退闲置工业用地,加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优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两河”沿线布局休闲旅游组团,做强运河旅游,做优现代生态农业,稳妥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持续集聚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科技种业,以现代种业作为核心驱动,形成以科技农业为主导、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永乐店新市镇。大力引进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智能机器人、智慧物流、新材料为主的智能制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宿休闲、农业体验、体育健身等在内的绿色服务产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永乐店镇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步推进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超前布局,构建承接功能疏解的基础框架,打造京津发展轴重要节点。
二、空间优化思路
坚持多元功能。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功能混合,推进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完善混合用地实施机制,探索不同行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机制,建立有利于复合兼容的相关行业标准,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设施混合的土地供应制度。
坚持统筹协同。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副中心控规为目标,通过统筹土地资源要素、统筹开发建设、统筹实施时序、统筹成本分摊等,实现多规划协同、多方利益协商。加强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有机衔接,围绕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协同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与城市功能提升。
坚持存量挖潜。通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创新完善存量建设用地管理机制,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充分利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努力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三、创新空间利用
(一)盘活存量国有工业用地
积极盘活存量低效国有工业用地,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减量提质,建立市场配置资源供给、政府统筹资源整合的土地利用机制,保障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梳理存量土地资源,合理确定更新模式。根据副中心存量空间的规模、用地性质、权属、规模和未来用途等,摸底统计,分类施策,强化管控和再利用。坚持对工业遗产和历史风貌等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利用。结合区域功能定位、用地权属、现状情况、拆改留分析等,形成多元化更新模式:需整体拆除、重新建设的用地,采用整体开发建设方式;部分新建以及改建、扩建的用地,采用改扩建方式;规划战略留白或暂不大规模更新等用地,采用微更新方式。
补足城市短板,鼓励增加公共空间。以区域城市公共需求为导向,引导土地使用权人按规划无偿提供市政交通、公共服务、城市安全、开放空间等公益性用地,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系。在建筑规模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提供公益用地较多的,可给予容积率转移奖励。
立足实际情况,推动分类施策。以规划为引导,以企业、社会、政府利益共享机制为核心,构建存量工业用地盘活机制,推动分类施策。
一是政府收储。对规划为经营性用途且适用整体开发建设方式的;土地使用权人不具备产业升级能力的;规划实施单元内产权分散的;土地使用权人没有开发意愿的。经协商一致,由土地储备机构组织储备、开发及供应。
二是政府平台公司参与开发。政府平台公司积极参与存量国有工业用地利用工作,通过收购土地使用权人资产,或与土地使用权人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开发建设。各土地使用权人通过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实现共同参与、利益共享。
三是企业自主升级改造。按副中心控规和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建设、运营、管理和产业升级能力的土地使用权人可通过自主、联合、转让等多种方式按规划用途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严格产业准入实施全过程监管。以实现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建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尊重企业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完善分期评价、动态调整的监督考核体系。按照“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在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动态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实现全过程监管。
(二)推进新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于新增项目,实施“前、中、后”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动态监管,项目进入前期,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项目实施环节,加强过程监管和动态评估;后端调整环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逐步提高存量企业调整筛选标准。
前期构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以用地用能、劳动效率、科技创新、污染排放等为核心,对项目实施“论英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以亩均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重点评出资源利用效率首档优质企业、末档低效企业。针对不同档次的企业分类施策,实施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
中期构建产业动态监管评估机制。根据企业入区协议,对用地单位上一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复核评价,形成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年度评价报告,对企业进行动态监管评估。
后期完善低效用地企业退出机制。对未达到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低效利用工业用地,建立土地收储资金制度,采取有偿收回、权益保留等多种途径处置利用,引导用地单位退出土地。
(三)多样化统筹利用集体土地
对已腾退的集体产业用地,按照“村地区管”的原则,加强管控,探索多样化的统筹利用模式。
镇级联营公司统筹开发。由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所有权作价入股、投资方以资金入股,共同成立镇级联营公司开发的模式,联营公司作为市场化运作主体,负责拆除腾退、土地开发、收益分配等,村民享受土地收益。
村企合作土地租赁运营。吸引央企或市属国有企业与村集体进行合作,企业与村集体签订租赁合同,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开发企业进行开发建设。
集体经济组织自占自用。对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的村集体,由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投资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由集体经济组织自持物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可成立联营公司或引入专业资产管理公司。
原土地使用权人自主开发。对集体产业用地上资金实力较强、信用度较高且具有转型升级能力的土地使用权人,若符合自主开发的条件,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其参与集体建设用地开发。
(四)打造特色主题楼宇
鼓励低效楼宇改造提升。鼓励低效楼宇通过内部空间、外立面、暖通空调机组、建筑节能、智能化、电梯、消防、安防、餐饮、停车、周边环境等改造升级,改善楼宇办公和经营环境,支持楼宇后续改造利用以“3+1”主导功能定位为方向,吸引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入驻。
支持楼宇集约特色发展。增强楼宇经济聚集效益,鼓励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及设计产业、城市科技产业聚集的特色楼宇。引导培育品牌楼宇,鼓励企业冠名特色楼宇,鼓励楼宇业主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调整租户,鼓励楼宇业主与政府部门合作调整租户。
加强楼宇招商服务。加强特色楼宇改造招商工作统筹, 对业态杂乱、定位不清的商务楼宇实施专业化运营,提升商务楼宇品质。集成区内各类联盟、品牌楼宇、龙头企业资源优势,联合开展项目招商对接,引导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集中入驻特色商业和商务办公楼宇。
建立健全重点楼宇管控机制。研究建立楼宇动态监测机制,对购置办公、商业楼宇转租转售和自持楼宇经营实施准入管控。加强对入驻企业的考核约束,建立并实施企业限期清退机制,与入驻企业签订协议,明确考核评价、退出条款。
回购回租促进楼宇产业升级。对产业杂乱、定位不清的商务楼宇,通过建立楼宇运营平台或引入国资主导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借助市场力量实施专业化运营,提升楼宇品质。
创新楼宇建设理念。一是鼓励单一楼宇引入多元业态改造为现代综合楼宇,鼓励楼宇管理者将适当的商业、休闲、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引进楼宇。二是鼓励将工业大院转型升级,改造为商务花园楼宇。混合布设商务区、商业区、休闲区等,使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为楼宇中的就业人员提供丰富、方便的城市生活。
第六章 落实重大举措 支撑高质量发展
用好“两区”政策,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推进金融、贸易等重点领域开放创新。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作用,建设科技资源集聚平台,搭建招商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创新招商激励机制。探索土地创新利用,优化存量土地,鼓励土地混合利用。完善商业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产业社区,打造国际化商业环境,提升区域活力。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京津冀协同、主副协同、通亦协同,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一、构建“两区”开放新格局
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先导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由试点式、局部的制度创新向系统化、整体性制度创新转变。形成“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的开放新格局。
(一)深入推动区域开放合作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和培育多样化伙伴关系,推进设立国际副中心城市联盟和智库联盟,支持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城市科技等领域具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海外合作园区建设。
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引进一批专业性国际机构,拓展学术交流、商务交流、会议展览等多种国际交流活动。依托运河城市国际论坛、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重大平台,积极建立与着名文化旅游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鼓励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博览会等合作。
推动形成区域统一开放市场。提升区域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设京津冀通关物流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构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陆海空口岸体系,创造更加高效便捷的通关条件。逐步实现与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内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标准和检测结果互认、采信。探索建立与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联合授信机制,健全完善 京津冀一体化征信体系。
(二)推进重点领域开放创新
推动金融领域创新实践。依托运河商务区,打造运河金融城。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全球资产配置,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绿色金融跨境投融资业务。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在副中心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专营机构,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国际化、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前提下,探索进一步优化机构审批流程,积极承接国家金融改革和开放试点落地。
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进投资自由便利,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展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服 务”改革。推进贸易自由便利,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放宽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持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和应用领域。推动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AEO)落地,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符合政策的研发机构科研设备实行进口免税。加强贸易统计工作。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新举措。
健全开放型经济风险防范体系。制定风险防控清单,明确风险点和防控措施,提高风险防范精准度。落实好重点领 域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重点防范金融风险,依托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 推动构建京津冀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
提升设计小镇国际化水平。构建中国-新加坡城市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引导海外专业设计人员和设计机构来副中心发展,加快设计资源要素聚集。提升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建筑双年展的规格和能级,提升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品牌影响力。探索工程领域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模式,深化工程和其他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提升高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注册设立绿色通道。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集聚,组织建设资质认证平台。加大国际教育和高端医疗资源供给。建设链接全球资源的高端消费服务交易平台。
推进文旅产业开放发展。依托文化旅游区,接轨国际文创市场,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支持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优化营业性演出许可审批。大力发展跨境文化贸易,促进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二、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围绕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减排降碳各项工作,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一)推进产业绿色升级
持续推进工业生产绿色化。引导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以建材、工业涂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培育生产技术工艺先进、治污水平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持续推进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快一般制造业企业有序疏解,推动马驹桥物流基地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智能生产力提升工程,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提升。支持企业沿智能制造的价值链突破,以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工厂,生产智能化的产品,延伸智能化服务。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以循环利用为目标,鼓励和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进程,积极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体积、毒性等。延伸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从而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二)建立低碳绿色治理体系
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的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切实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发展低碳能源,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减少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控制交通、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碳排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熟发展。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作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化调节机制。加大碳排放控制监察执法力度,组织辖区内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按期完成碳排放报告核查、配额发放、履约等工作。开展园林绿化与农业系统碳汇能力评估核算。加快推进全国自愿减排碳交易中心建设,逐步推动城市副中心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碳交易中心。
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充分挖掘城市副中心资源潜力,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大幅提升绿电应用比重。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推广应用新能源车,沿河、沿绿、沿路建成慢行系统。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
(三)促进功能区生态化建设
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内产业原料互供、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成市级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化循环改造,提升工业园区生态化水平。推进重点行业环保技改。以挥发性有机物防控为重点,全面加强工艺过程源和溶剂使用源VOCs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通过源头管控、工艺升级、末端治理等手段,督促重点行业持续稳定达标排放并逐年减排。
建设绿色低碳楼宇。积极推进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对现状楼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智能化感知控制设备对能耗精准管控;推行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在新增楼宇建设过程中,优先选用高强、高性能、高耐久、耐腐蚀、抗老化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部件更换频次,从长远角度降低原材料消耗,实现源头减排。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结合老城“双修”,对老旧小区等存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有效采用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关技术,整体提升建造手段信息化水平,通过高效管控实现运营减排,推动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楼宇。
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结合街区或区域特点,推动副中心范围内零碳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积极推广近零碳建筑,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率先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持续提升。提倡低碳消费,推行简约的生活方式,传递节能减排理念,全面提高全民低碳发展的意识,逐步扩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范围。
(四)构建产业准入退出机制
严格环境准入和退出。严格落实“三线一单”、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落后产能淘汰等政策与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和退出。实施建设项目总量指标替代,按照“增一减二”要求,实现控增促减。研究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针对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要求,促进精细化管理。
严格落实产业禁限目录。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作为产业落地约束条件,鼓励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产业发展。依据最新版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北京市工业布局规划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低附加值产品、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予以禁建、限建或逐步清退,从源头上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
(五)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适度推进公园市场化管理运营。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丰富公园的科研、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适度配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型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及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引入社会主体适度参与公园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通过创新公园管理模式、强化活动带动,融合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公园各种资源要素,在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商业配套服务,开展盈利性经营活动。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鼓励乡镇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展林菌、林花、林菜、林果等多样化的林下经济。加强平原造林与美丽乡村规划、乡村振兴的结合,发展林下旅游。建设森林+康养、森林+艺术、森林+商务、森林+运动、森林+民俗等多主题文旅综合体,打造集采摘、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发挥平原造林的综合价值。
做好生态碳汇的“加法”。不断扩大绿色空间,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一批城市公园,确保创森成功验收。提升水系生态品质,推进潮白河、温榆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突出拓展区生态功能,建设景观生态林。
三、设立产业基金促进要素集聚
(一)加快设立产业基金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符合“3+1”主导功能定位的产业体系。
汇集资源,服务实体。充分汇集金融资本、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方资源,围绕城市副中心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融资需求,引入资本活水支持产业发展,大幅提升资本供给的精准性,更好发挥资本对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专业运营,滚动发展。建立政府科学投资和专业化运营相结合的良性投资管理机制,实现市场化投资运作。以专业化运营维持基金良性循环运转,力争不断做大基金,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二)形成产业基金生态
构建母子基金体系。结合副中心的产业发展现状,构建“1支副中心产业母基金+N支子基金”的母子基金体系,合理设定母基金、子基金的规模、方向和结构,对产业基金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做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部署。
围绕产业链配置资金链。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加强基金与产业的协调联动,提升资本赋能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优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推动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及转板上市。
设立科创接力基金助力产业发展。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私募基金或科创企业二手股权份额投资,设立科创接力基金,推动北京落地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的创新实践,聚焦“3+1”主导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国内外多渠道资金的稳定性长期性优势,拓宽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本优化的良性循环。
形成产业基金生态圈。抢抓京津冀一体化、两区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副中心发展重大机遇,促进资本、科技、产业高水平循环。一是高效推动副中心支持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骨干龙头企业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持续加大对尖端芯片、智能制造、信息软件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投资力度。二是加强与国家级、市级基金的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在财富管理、价值发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功能,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做强资本运营助力实体经济,坚持创新提能,推动副中心产业生态链集成发展。
(三)强化服务保障机制
建立监督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成立产业基金决策委员会,明确基金设立、组织架构、投资运营等相关制度,指导监督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监督审计、绩效评价等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与基金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退出机制,防范和分散投资运营风险。
四、完善产业配套提升活力
(一)打造产业功能区构建新生态
产城融合建设产业功能区。加快副中心城市与产业“双向融合”,以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需求和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要为目标,坚持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发展导向,结合“3+1”主导功能定位的发展形态、功能载体、配套需求、人力资源结构等特性,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功能区,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生活、服务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变。以“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为主线,按照“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工作圈”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单元,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新型功能区。
强链补链构建产业生态圈。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快构建高能级高品质特色化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扶持体系、产业服务体系、生活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共建共享的产业生态圈,着力壮大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完善服务链、优化供应链,增强产与产的关联度、产与城的融合度、产与人的匹配度,提升副中心的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二)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以人为本完善重点功能区配套。以“小地块、组团化、多功能”的规划理念充分评估区域公共服务缺口,围绕居民需求和基层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文化程度、需求结构等特征,针对社区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时段多元化需求,完善区域公共服务配置。
推进“公益+商业”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努力提高原土地权属方的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统筹推进商业设施和公共设施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商业逻辑和市场化手段服务于配套完善。
(三)全力打造国际化商业环境
一是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引进若干个国际化学校,推动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二是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鼓励引入国际先进的诊疗手段及设备打造领先的国际化医院。三是提高产业功能区商务服务配套水平,引入国际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服务试点项目,提升副中心商务服务能力。
五、加强科技服务支撑作用
(一)建设科技资源集聚平台
紧密围绕城市副中心功能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坚持创新引领,有序引导高端要素集聚。
集聚高水平研究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引导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建设。鼓励跨国公司在副中心设立研发总部,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鼓励跨国公司在副中心设立实验室,鼓励高新技术和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转化落地。高起点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顶尖企业和机构,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推动高端资源要素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形成高端要素集聚优势。
集聚高端创新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公共研发、测试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从全球遴选先进技术在城市副中心应用,实施一批前沿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打造前沿技术应用示范地,支持市场化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二)丰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搭建科技服务开放平台。发挥科技服务业对城市副中心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支持科技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产业共性技术服务需求,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整合技术源头、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搭建专业科技服务开放平台,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大力推动高端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提升行业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培育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评估、交易和服务,加速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推动工程技术服务发展,承接央企外迁二三级总部及市属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副中心落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工程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工程技术服务向高端化发展。鼓励科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信用体系,开展产业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工作。引导科技创新智库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专业化咨询业务。
(三)强化特色小镇创新功能
建设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探索“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应用场景建设,打造设计文化科技融合的活力小镇。一是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场景。推动张家湾由原工业区向时尚设计小镇转型,集合高端设计理念,促进时尚、文化、工业、科技等多重元素深度融合,应用计算机动画(CG)技术、3D打印、全景式数字视觉展示系统、虚拟现实内容制作与应用开发服务等新技术新产品,打造“网红打卡地”。二是加强小镇运营管理科技创新。为高标准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的、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小镇,全面应用企业上云、智慧电梯实时监控、智能会议室、能耗监控“化静态为动态”等新技术,建设智慧写字楼、无人零售、智慧物流、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智慧化运行、小镇智能化管理服务。
提升马驹桥科技服务小镇创新研发能力。围绕马驹桥科技服务小镇建设,瞄准科创孵化、远程办公等领域,聚焦智能创意家居、城市休闲服务等细分产业,打造创业社区、孵化器等特色创业综合体,积极引入研发商贸类企业,打造以“高精尖”产业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产业。积极发展与生态相结合的特色科技服务产业。
六、多元创新招商引资政策
(一)加强应用场景招商
以应用场景吸引企业入驻。开放市场机会,大力发展新经济、以应用场景吸引企业入驻和投资。逐步增强企业招商引资的市场驱动力,激发市场主体内在积极性。
定期发布副中心发展机会清单。树立以“城市机会清单”吸引企业投资的新理念,主动释放资源要素、创造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实践、融合创新的机会窗口,鼓励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文娱等领域,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对具有创新性、可推广性、示范效果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探索形成“场景牵引供给、需求释放机会”的城市场景供给路径。
(二)提升招商专业水平
创新招商模式。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平台招商。设立政府产业发展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化股权基金的作用,引导重点项目落地发展。利用稀缺资源招商。梳理存量空间和土地资源,制定土地资源释放进度表,加强对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统筹力度,探索利用有限的稀缺资源招引最有价值的项目。制定招商地图,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根据副中心产业发展需求定制化绘制潜在招商目标图系,填补产业链缺失环节,构建产业集群。
完善招商激励机制。加大单位和干部绩效考核中招商工作的权重。鼓励街道参与招商引资,加强对乡镇招商引资的激励,形成乡镇街道参与招商、安商、留商的浓厚氛围。借力专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孵化器、楼宇运营商等主体引进重点项目。
(三)持续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产业准入退出管理。一是加强产业准入管理,在符合国家、北京市产业项目投资相关禁限标准的前提下,结合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发展定位制定产业项目准入管理规定,对以购买或租赁方式进入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的产业项目,通过明确产业类别、经济贡献、创新力贡献、节能环保等指标要求取得准入许可。二是加强产业退出管理。建立动态项目监督机制,对不符合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发展定位的项目,以及闲置低效、高能耗、高污染、擅自更改土地用途的产业项目,结合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制定产业退出管理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七、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更好的吸引各类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汇聚通州,强化人才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持续促进能力。
(一)统筹整合人才激励政策
结合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中关村通州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和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好各层各类政策梳理和集成整合,进一步增强政策资源的上下衔接和相互配套。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开展政策集成创新,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和实施执行力度,完善副中心人才政策体系。
(二)提升人才服务品质
丰富人才服务内容。在人才关注的进京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安居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满足人才多元化安居需求,按照区域发展和产业导向,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人才租赁住房或补贴支持。
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依托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工作居住证、出入境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一站式”办理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三)打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加快优质国际资源导入,配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商业综合体、文化交流场所、户外运动场所等服务配套,打造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外籍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可“落地即办”的外籍人才服务工作网络,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停居留政策,提升人才出入境便利度。
八、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城市副中心与北京主城区、亦庄新城、“北三县”等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提升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一)推进主副协同强化承接能力
深化“四区结对”区域合作。健全完善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与西城、朝阳、海淀紧密结合的产业协同机制,分年度梳理明确全年结对迁移企业及项目名单,建立工作台账,定期举办招商会。定期组织区长级会商会、区发展改革委例会,协助外迁企业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帮助结对迁移企业办理工商、税务转移等手续。结合副中心“3+1”主导功能定位,针对重大疏解项目,建立一事一议的疏解机制,激发各方形成疏解承接的内生动力。
聚焦主导功能促进协同发展。围绕“3+1”主导功能定位,聚焦公共服务发展需要,承接好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向城市副中心转移。深入对接走访在京央属企业,积极争取向城市副中心布局。加快推进第一批市属国企选址及供地,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并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高水平建设服务好北京行政中心。
构建多方主体合作共赢格局。充分利用“两区”建设契机,结合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土地、住房、金融等发展要素,制定并推进落实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促进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系列专项政策。研究制定企业搬迁过渡期支持政策,研究试行楼宇或园区托管、四区利益分享机制。
(二)产业联动加强通亦协同发展
推进通亦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台马板块为重点,主动对接和融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首都东南部区域创新发展协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推动区域之间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强化产业接续协作,充分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马板块的比较优势,综合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
培育台马板块新增长点。加快台马板块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提升环亦庄区域城镇化品质。对标亦庄城市规建管品质,积极提升环亦庄区域的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快乡镇居住、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就业人员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产业服务。二是搭建台马乡镇区域城镇化框架。启动台湖部分区域、马驹桥东部核心区域项目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启动部分村庄的搬迁安置工作,0推进市政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未来城镇化发展框架。三是培育经济增长新磁极。以土地整治、留白增绿为契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承载特色产业,促进台马板块产业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形成联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激发台马乡镇区域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经济增长新磁极。
(三)强化对京津冀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重点产业协同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着眼于三地具有较好协作基础、区域发展优势和国际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动3到5个重大产业项目实现跨区域布局。强化产业链对接,推动产业协同布局。发挥运河商务区商务服务企业集聚优势,鼓励高端服务业企业跨地区开展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延展到北三县。以大运河通航为契机,大力发展运河旅游,与北三县共同增强区域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共建大运河旅游体验带。与北三县探索建立“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
强化产业政策衔接。制定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差异化禁限目录,引导产业按照不同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在城市副中心以及北三县合理布局。推动副中心与北三县共建产业链,争取与北三县形成研发与生产制造的协调分工,加快实现产业上下游区域协同。推动北三县学习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强化产业衔接和创新协同,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环境。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入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建立高效可操作的协同体制。建立与北三县常态化联合招商机制与项目会商机制、重大项目评审和统筹落地联合审议机制,制定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办法,研究供地方案,探索政策一体化覆盖,同事同标机制。推动区域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第七章 完善保障机制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项目支撑,完善评估检测等措施,确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与市级层面的对接,从全区层面统筹功能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改造、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落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明确相关单位的任务分工,建立各司其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项目进展。强化政策保障,系统整合财政、金融、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最大化释放政策协同效应,加强政企互动,提高政策可及性与精准度,全面提升产业政策的专业化水平。深入落实国家和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审批流程,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强化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二、强化项目支撑
围绕全区产业布局,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主导功能产业,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建立项目推进机制,优化项目布局,统筹协调项目引进和落地服务,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突出项目对推进规划实施的能动作用。
三、保障经济安全
加强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主体影响的监测研判,排查化解潜在风险点。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和处置长效机制,严防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加强对异地注册的各类金融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提升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领域的监管能力,推进大数据在金融风控和征信领域的应用。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坚持安全生产,坚守安全红线,严格落实重大风险“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隐患问题排查整改闭环管理机制。
四、完善评估监测
完善规划实施年度监测机制,加强规划评估以及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实施评价体系。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对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组织开展督查考核,将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列入各责任部门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制订完善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和进度,将责任目标、责任主体、责任事项层层落实。健全政府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升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凝聚各方力量把城市副中心建设得更加美好。
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
“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
目 录
2.“十四五”时期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88
表1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金融企业数量预期 128
表2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地方金融组织数量预期 129
表3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上市及挂牌企业数量预期 129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金融工作回顾
1.发展成就
金融业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全市处于平均水平以上。2020年,在疫情的严峻挑战下,城市副中心金融业仍然取得较好发展,金融业增加值达106.4亿元,首次超1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2.9%,增幅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占全区GDP比重为9.6%。
区域金融生态不断改善。城市副中心现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金融科技企业等相关金融企业超300家。其中,全区共有银行29家,证券营业部18家,保险及中介机构近百家,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地方交易所等地方金融组织42家,私募基金超50家,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各种新兴金融业态并举,资产管理、产业投资等多种类型金融组织蓬勃发展。
优质金融资源持续集聚。吸引多种优质金融业态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政府搬迁对金融机构的示范带动效应正逐步显现,加速金融机构落地生根。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分别设立副中心一级分行,华夏理财、汇泉基金、中美绿色基金、国机保理、北投融资担保公司等特色企业已注册成立。
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初步发展。引入北京国际财富中心有限公司、百瑞(北京)财富管理有限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启动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步伐。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农银金科、路孚特金融科技、中债金科、融和云链等金融科技项目落地,促进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推动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落地,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2.发展短板
金融业总量和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金融业增加值等指标考察,城市副中心的金融业发展基础与西城、朝阳、海淀、东城等金融发达区域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总体水平与顺义、丰台、石景山、大兴等区域较为接近。总体而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融业发展处于北京市第二梯队。(如图1、图2)
金融业结构较为单一,金融企业整体层级较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融业尚处于以银行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证券、基金、理财等金融业态发展速度缓慢,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足,抵御重大经济风险能力较弱。区域内金融机构中的支行、支公司、营业部等分支机构较多,金融机构总部和分行较少,大型法人机构数量有限,29家银行机构仅3家设立一级分行、18家证券机构均布局营业部、近百家保险及中介机构也以支公司、营业部为主。受管理机制、业务考核及职权所限,区域内金融机构难以独立开展业务,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金融产业生态不完备,协同发展能力不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融产业链条存在一些短板,缺少支付、征信、咨询、评级等专业服务机构,金融领域的科研机构、智库和高等院校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副中心金融业从业人员近5000人,与北京市金融从业人员逾53万人的数量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业务、金融研究和金融管理等领域的人才数量较少,专业素质偏弱,能力储备不足,金融人才队伍发展现状难以有效满足“十四五”时期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相关配套政策和建设培育机制亟待加强。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趋势展望
1.“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展望
金融开放呈现新局面。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稳妥推进,将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整合等方面的合作,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加深入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另一方面,对外资进入我国金融业的准入限制将持续减少,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导致外资流入较快增加,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长。金融开放的扩大使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监管持续改进优化,金融创新更趋活跃,各类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增多,各类金融产品、金融业态的有效供给更趋丰富,金融混业经营格局进一步凸显。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金融开放排头兵,将在“十四五”时期开拓新局面。
金融改革开启新征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更加成熟,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进程将不断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股票注册发行制改革有序实施,直接融资比重上升。金融业态、机构和市场之间的互相渗透使金融业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扩大,各类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将重塑金融发展业态。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金融领域重点改革试验区,将在“十四五”时期展现更大作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步入新阶段。“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将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企业运营成本抬升,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改善金融供给以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更加紧迫。北京市将依托金融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京津冀三地实现功能互补和产业错位发展。随着北京城市核心区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持续深化,城市副中心将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十四五”时期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财富管理快速壮大。近年来,全球各大区域财富管理规模持续扩张,不同国家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出现了一定分化。从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看,北美和西欧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亚太地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球负利率、低利率的大环境使得追求财富保值增值的高净值人群数量持续增加。随着近些年资本市场快速升值,境内外IPO加速下新富人群不断涌现,我国高净值人群规模及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大幅增加(如图3)。截至2020年,我国高净值客户人群数量达到262万,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我国居民与企业对财富管理的需求逐步攀升。“十四五”时期,资管新规将全面推行,财富管理行业将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主线,产品与服务将从同质化走向差异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将有望重塑财富管理新业态。
金融科技迅猛扩张。近年来,金融科技革命在全球加速兴起扩散,各国陆续出台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中国政府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完善金融行业线上布局,不断加快金融科技发展应用步伐,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后疫情时代,新基建投资的提速、数据孤岛的联通和金融科技监管的创新将促使我国金融科技走向高质量发展轨道,金融业务线上化、科技化和数据化转型持续深化,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特征更加明显。
绿色金融蓬勃发展。近年来,参与UN-PRI(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的国家和机构数量持续增加,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新形势下,全球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绿色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方面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中国的绿色金融进入蓬勃发展期,正引领绿色金融加快发展。中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正在完善之中,绿色金融标准趋于“统一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政策走向“实质化”,金融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逐渐“主流化”,绿色指数发展趋于“多元化”,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逐步“深入化”,绿色金融市场不断繁荣,我国的绿色金融投融资余额已达约10万亿元。
(三)“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从国际层面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地位仍不会改变,作为高资本回报率投资热土的地位仍将稳固,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和调控能力仍将在全球具有突出优势,这些因素为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驻有利于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品质,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全国层面看,中央政府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营商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举措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为城市副中心加快引进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和优质外资金融机构、争取国家级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和国家级证券交易所或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落户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区域层面看,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步伐将持续加快,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极作用将初步显现,带动资金、机构、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类资源向城市副中心集聚,从而有力促进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同时,金融科技的加快演进、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将催生大量金融服务需求,周边各区县金融错位发展的格局也较明显,都有利于城市副中心以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为主攻方向的特色金融业态加快发展,为城市副中心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重大挑战
从国际层面看,新冠疫情的短期负面冲击严重,将对世界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较长的历史性衰退,由此引发各国间贸易与投资放缓、中断甚至终止,部分产业链运行出现堵点和断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也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经营服务、产品开发、市场观念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既对内资金融机构的盈利和风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新挑战。
从全国层面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持续升级,中国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从单纯的资金需求延伸至财富管理、风险管理、支付清算、信息服务、公司治理等多元化服务需求,而金融业依靠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这一任务十分艰巨,北京城市副中心将面临重大挑战。
从区域层面看,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努力形成河北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比翼齐飞新格局,需要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也需要政策引导促进相关金融机构、交易场所向重点支持区域、新区布局,客观上也使得推动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为紧迫。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和有关北京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要求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坚持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具有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主要目标,以金融业发展为抓手,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兼顾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协调好包容与审慎的关系,统筹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着力推动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为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优势显着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球视野,扩大金融开放。树立世界眼光,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金融中心发展思路,广泛汲取各国首都新城建设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高起点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后发超越,在若干关键领域占据全球金融竞争力的制高点。着力优化金融营商环境,高层次、深程度、宽领域参与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以城市副中心发展带动首都金融的多层次对外开放。加快引进海外优质金融资源,支持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国际化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与国内外核心城市形成合作共赢共同体。
谋求系统发展,着力重点突破。“十四五”时期,首都金融全面加强综合竞争力、机构聚集力、产业辐射力、创新引领力、资源配置力、资产定价力、国际影响力、风险管控力、监管穿透力;着力打造拥有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的财富管理中心、引领全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和市场运行的绿色金融中心;构建具备国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水平的金融营商环境首善之都。城市副中心将紧紧围绕首都金融发展战略定位,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以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领域为突破口,带动金融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科技赋能。积极对标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领先城市,深入研究全球金融与科技的创新趋势,充分认识科技创新进步的内在规律,不断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的生命周期特征,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引领金融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顺应形势,积极提升区域内金融体系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新业态,形成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的数字化金融发展格局。
立足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坚持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主基调。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建设全过程,立足金融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区域协同。优化和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更好地融合,着力解决区域金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强化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功能。使金融业服务于强化城市副中心产业集群的基础功能,服务于助推首都高精尖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于优化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功能和空间的协同发展。
有效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把握好发展速度与效率的平衡,避免粗放式扩张和泡沫积累,夯实金融发展创新的基础环节与要素,有效弥补行业发展中的短板。处理好科技创新与金融安全、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把握好创新与安全的边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金融创新有序发展。在确保金融科技企业与创新项目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助力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机制建设。
(三)总体目标
1.“十四五”时期目标:“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目标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创新效益大幅提高、金融生态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打造以财富管理为载体、以金融科技为驱动、以绿色金融为重点方向的“运河金融城”,构建起与城市副中心金融发展定位相适应的金融治理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与西城金融街的“双核”示范带动效应。
金融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在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基础上,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加强金融机构及相关金融企业的引入和培育,推动城市副中心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金融业龙头企业,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显着提升,经济增长的债务密集度基本稳定,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圈。“十四五”时期,预计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十四五”期末,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5%以上,初步确立金融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财富管理新业态集聚程度持续提升。以满足国民财富增值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引进和培育优质财富管理机构为抓手,汇集全球财富管理信息,创新本土财富管理产品服务。到“十四五”期末,预计北京城市副中心财富管理机构数量突破200家,覆盖财富管理主要业态。
金融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充分利用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加强新兴技术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一批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金融科技成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到“十四五”期末,预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聚集近百家金融科技企业,其中金融机构总部和大型央企直属金融科技子公司不少于10家,金融科技产业形成规模化效益。
绿色金融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纵深推进,基本建立综合服务辐射周边、工作机制灵活有效、风险防控稳健有序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等领域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绿色金融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到“十四五”期末,引导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机构全面发展绿色金融,聚集绿色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5家以上,预计城市副中心绿色信贷规模超过2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60亿元。
金融人才向往汇集。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发展新战略,加大重点紧缺领域金融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加强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工作。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人才综合配套服务,引进各类金融人才5万名,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人才高地。
金融品牌影响力显着增强。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深化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金融服务联动机制。定期举办高端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活动,不断深化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国内外金融业界、学界的交流合作。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政治优势,促进各类金融专业组织发展,提升城市副中心金融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展望2035年目标: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界标准、国际眼光、中国特色,持续深入推进金融业供给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基本建成以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核心要素为特色的运河金融城,成为首都金融业发展的双核之一。财富管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聚集一批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智能投顾、信用评级等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实现万亿级财富管理规模,形成全球财富聚集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绿色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绿色交易更加活跃,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等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持续开展创新业务,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绿色产业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完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成效充分显现。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聚焦创新融合发展,在财富管理、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批应用场景丰富、特色鲜明的自主创新成果项目,成为京津冀区域具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高地。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1.培育多元化财富管理机构
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总部,完善财富管理专业服务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各级总部和新兴业务在城市副中心落户,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家族传承机构、智能理财相关技术型企业、财富管理专业信息咨询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专业投资机构等新业态向城市副中心集聚。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支持,扩大资管机构投资标的范围,丰富合格投资者类型,允许各类资管机构依法有序开展业务合作。支持法律、审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经纪等优质专业服务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发展。
促进财富管理专业组织发展,掌握财富管理行业标准制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利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政治优势,吸引中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行业协会在城市副中心设立财富管理或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等学术团体在城市副中心设立专业委员会或机构,加强行业信息共享,建立财富管理行业数据库,着力塑造大财富管理生态圈层。
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培养财富管理专业人才。常态化举办国家高端财富管理论坛,定期发布北京财富管理行业报告,编制财富管理发展指数,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国内外财富管理界的影响力。推动高校、智库与财富管理业界的有机良好互动,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以及北京国际财富管理研究院加强合作交流,着力完善国际化财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支持财富管理改革创新举措落地
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以合法合规为前提,探索金融创新路径,丰富金融产品类型以满足日益丰富的理财需求。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丰富财富管理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引导财富管理机构支持城市副中心重点产业发展。鼓励相关财富管理机构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关系区域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探索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多渠道解决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推动城市副中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发行专项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类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
积极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REITs)项目。支持进入成熟运营期且具有稳定现金收入的污水处理、供热、供水、管廊、地铁、高速公路等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融资,回收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国有资产存量盘活、降低企业杠杆率。积极支持城市副中心内符合条件的原始权益人、基金管理人与专业机构投资者向监管部门申请专项公募REITs管理人资质,支持仓储物流、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开发等社会投资项目开展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
鼓励发展产融结合。高度重视非金融央企、大型国企和实力雄厚的地方、民营企业金融平台在城市副中心进行新设和整合,大力支持包括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财务公司等在内的各类机构及贸易金融、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各类金融业态发展。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3.发展多功能财富管理市场
培育财富管理专业市场。积极争取国家或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落户城市副中心,探索理财产品交易机制,促进社会财富与企业融资对接。推进财富管理监管及自律机制建设,强化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提高理财产品管理透明度。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政治优势以及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两区”政策叠加,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将全国各自贸区的资产管理领域试点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复制并优化升级,促成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将拟在全国实施的金融开放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加强与国家财税部门的沟通,争取财富管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在城市副中心区域落地财富管理相关资产管理产品个税递延试点政策,对属地注册发行或管理、具有养老“第三支柱”作用的养老目标理财类产品探索实行个人所得税递延政策。
(二)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1.推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
加强创新研发投入,加大底层技术研发创新力度。紧密围绕金融创新需求,加大与在京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和人才带动作用,鼓励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支付、征信、风险管理、投资、交易、清算、登记、供应链金融、身份认证、反欺诈、反洗钱等领域应用。支持金融科技底层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应用型新技术的研发。
建设高效可靠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夯实金融科技发展基础。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商业数据与金融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动建设服务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规范发展金融数据交易。积极争取国家级金融科技重大项目和平台在城市副中心落地,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科技重点项目库,努力争取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体统等设施落地,打造金融行业可信的金融云。
研究探索金融科技核心标准,促进行业标准的形成和应用。围绕国家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和北京金融科技标准化工程布局,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业机构打造金融科技标准服务平台,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业务与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以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重点,创新标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2.加速金融科技应用创新
促进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支持高校院所加大金融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建设一批紧跟国际前沿、国内外领先的跨学科金融科技研究基地,全面强化金融科技研究的理论支撑。强化金融机构需求拉动,围绕金融科技重点领域,引导国内外知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整合行业资源,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解决产业关键共性问题。
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加速金融科技应用创新。支持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防风险。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建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丰富信贷审批手段、完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发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直销银行业务,建设线上缴费、消费等平台,在监管合规的前提下提升远程开户服务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支持证券业机构运用金融科技建设智能化线上客户服务终端,发展智能投顾等业务。支持保险业机构运用金融科技发展线上保险产品销售,创新基于特定场景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产品定价水平。支持基金业机构运用金融科技开发量化投资模型,发展精细化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服务。支持各金融市场和交易平台运用金融科技创新资产交易、登记和信息披露方式。支持各金融机构软件研发、信息科技、电子银行等技术部门独立运营,并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定期征集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案例,打造特色智能金融应用场景试验区,积极促进金融科技应用于生活服务和城市治理领域,构建场景触发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示范推广体系。
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营造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在科技为金融赋能的同时,积极鼓励金融科技领域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发展,大力培育金融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挂牌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建设园区或孵化器等方式进行能力输出,加快构建金融科技生态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
3.探索金融科技赋能监管新路径
积极争取并用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给予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揽子”支持政策,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探索引导试点项目由标准化产品向非标准化产品扩展、试点主体由银行类机构向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拓展,吸引监管机构、地方政府、技术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参与,有效探索金融科技的安全边界与创新路径。
加强金融风控技术建设。支持城市副中心内金融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线上业务、远程服务、云端服务的安全监测防护水平。抓住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设立契机,建设监管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形成覆盖各类金融活动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建设京津冀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及区域内金融行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积极推动新技术应用于监管活动的全流程,缓解现有监管工作中的资源约束,助力监管效率与效益提升。支持金融机构合规科技的发展,推动风险管理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新技术推动风险管理类产品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风险管理需求。
构建信息数据治理体系。夯实金融科技创新的生产要素基础,支持金融科技企业依法依规对各类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为精准开展金融业务、加强风险防控提供支撑。完善大数据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数据治理与个人信息安全维护,推进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数据共享机制等制度体系建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促进大数据整合的可行路径,构建各方参与并受益的数据交换与信任机制。
(三)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1.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金融机构体系
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及特色专营机构。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先导承载地作用,完善支持政策,鼓励以绿色金融为特色业务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落地,积极支持碳金融集团在城市副中心设立。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区域内设立绿色金融专营分支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发起组建绿色银行。积极引入开展绿色投资及绿色资产管理的国际机构,支持境外金融机构与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合资成立绿色投资子公司。在多边开发机构及中英、中欧、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国际合作框架下,支持在城市副中心设立中外合作的绿色科技孵化机构及绿色投资基金。
鼓励创新型绿色金融组织发展。完善政府性基金平台,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与保险资产管理、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养老金管理等机构合作设立绿色子基金;支持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点领域,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绿色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资本发起成立相关产业金融公司,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推进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专业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业务。
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发挥首都国际交往中心优势,推广赤道原则、责任投资原则等自愿准则,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和配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国际组织在城市副中心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组织和机制。加快推进“北京—伦敦绿色科技创新与投资中心”建设,依托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加强与伦敦金融城在绿色金融项目合作、绿色投资、绿色标准协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绿色金融国际论坛、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北京绿色金融研讨会等标志性交流平台,深化绿色金融国际交流,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定期发布绿色金融行业报告,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国际化品牌。
2.推动绿色产业投融资市场建设
提升绿色信贷服务能力。促进银企信息对接,鼓励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国内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各类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环境权益交易机制,通过担保等增信措施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审批制度,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开展投贷联动,加大对科技环保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融资。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各类绿色产业基金,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绿色产业担保基金,为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支持的项目提供担保。
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支持大中型、中长期绿色产业项目投资运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或项目支持票据,持续提升直接融资能力;支持发行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提高中小绿色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企业发展,鼓励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可转换债券等作为并购工具的可行性,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推动编制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支持以绿色指数为基础的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财富管理。探索绿色金融市场国际化合作,提升资本跨境投资流动效率,支持境外机构开展跨境融资业务,允许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符合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从境外融入资金,支持外资机构投资者按程序在城市副中心内参与境内绿色投资基金。
高标准建设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在监管框架下,推动将北京绿色交易所建成国际化金融资产交易和信息服务设施,探索开展各类环境权益交易、绿色金融信息服务、绿色金融产品交易等相关业务。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承建全国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发展国际性自愿减排市场。
发展绿色保险。在环境风险较高的企业,推动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科技保险、责任保险等保险创新产品先行先试。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绿色建筑保险、天气类保险、碳资产类保险等绿色保险品种,指导保险公司加快绿色保险项目的定损和理赔进度。支持设立绿色保险公司或专营机构,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形式投资绿色环保项目,支持区内重点绿色项目和园区建设。
3.引导绿色金融规范发展
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加强企业污染排放信息、环境违法违规记录、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保情况等信息共享,根据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强制责任保险等信息,建立企业绿色信息档案,并据此建立覆盖面广、共享度高、实效性强的绿色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依据。依托资本市场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节能环保责任筛选和甄别,重点培育并支持优质绿色企业上市。
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着眼于解决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突出问题,遴选一批环境效益显着的绿色项目,建立绿色项目库。鼓励绿色科技创新,支持开展前沿技术研发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就地转化。加大绿色项目投融资对接力度,壮大绿色产业集群。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场馆建设的政策指引和市场导向,鼓励运用绿色金融工具,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建建筑达到一定绿色环保标准,支持开展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天津市金融协作,鼓励推行低利率、长周期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以适应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特点,促进绿色金融服务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将环境、社会、治理(ESG)因素纳入金融发展。引进国际先进理念,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ESG投资、信息披露及评价标准,助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和管理各方面践行ESG理念,鼓励金融机构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金价格、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中将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作为参数予以重点考量,加强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责任风险的前瞻应对,全面管理声誉、合规、战略、法律、客户和供应链风险。将ESG标准嵌入到产融互促发展活动之中,发挥金融资本的引导作用,运用差异化措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再造升级,推动产业活动更可持续、更具韧性和更加包容。鼓励上市公司根据所在行业、业务特点、治理结构,进一步披露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个性化信息。
(四)打造金融人才高地
1.创新金融人才发展机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推动政府金融人才管理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在金融人才宏观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人才的决定性作用,以及金融机构用人主体在金融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的金融人才市场体系。建立金融人才信息库,为金融从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加大中央、北京市与城市副中心金融人才融合发展力度,通过挂职交流、任职交流、访问学者交流、博士后研究、职称评聘互认等方式,优化京津冀人才交流互动机制。
2.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人才培养力度
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发展新战略,制定“十四五”时期金融人才开发战略。利用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对接服务金融人才,实现金融人才开发和产业园建设的相互促进。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落户城市副中心为契机,支持高校创新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大总部经济、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文化金融、战略研究、风险管理等重点紧缺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金融人才培训体系。加强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校企联动的重点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设立专业金融培训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建立北京财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认证和自律体系,推动财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支持培育具备国际资质的财富管理专业人才,提升城市副中心财富管理行业人员队伍素质,促进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化、高端化发展。
3.加强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工作
加大高层次金融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政府组团招聘、网络招聘、定向猎取等常态化招聘渠道,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采取载体整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引进以及顾问、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高层次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骨干的服务保障,对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对城市副中心金融发展的综合贡献,对贡献较大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业务骨干加大协调支持力度,提升政策落实质效。
4.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
对于引进的金融高端人才,在个人税收、户籍管理、出入境、住房保障、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与支持。搭建金融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举办金融人才沙龙、联谊会、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专题讲座、人才培训等活动,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金融人才之间的交流。提高国际金融人才的教育、医疗服务品质,在出入境方面研究制定便利化政策措施。
5.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智库建设
利用首都金融人才集聚的优势,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为依托,开展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等在京金融高端智库的深度合作,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金融智库落地城市副中心。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召开国际会议、合作发布指数与白皮书等方式,深化城市副中心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金融智库的合作。深入开展财富管理行业研究,鼓励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等发起设立财富管理研究机构。支持高校院所加大金融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建设一批紧跟国际前沿、国内外领先的跨学科金融科技研究基地,全面强化金融科技研究的理论支撑。鼓励全球知名金融科技企业和服务平台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各类分支机构和创新平台,促进外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与国内相关机构开展业务交流。
(五)围绕“两区”建设扩大金融开放
1.鼓励跨境机构设立和业务开展
鼓励副中心各类跨境机构的设立。着力引进境外大型金融机构在副中心开设分支机构,允许更多外资银行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支持跨国公司通过在境内设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公司,依法合规设立财务公司,支持依法合规地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境内外私募平行基金,支持外资投资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全球资产配置业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支持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便利符合条件的私募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境外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在京财务公司获得结售汇业务资格,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买方信贷和延伸产业链金融业务,支持证券公司从事沪伦通中国存托凭证业务。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区内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跨境融资,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研究简化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或外资股东发行熊猫债券等相关手续。支持相关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研究适时允许在副中心落地的外资银行稳妥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境内黄金和白银期货交易,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运营稳健的在副中心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参与公开市场交易。
2.健全跨境交易基础设施和监管方式
在副中心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推动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探索允许区内银行为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NRA账户)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可能性,研究推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渠道整合,研究推动境外投资者用一个NRA账户处理境内证券投资事宜。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提供货物贸易外汇综合服务,研究探索实物资产跨境转让的场内外汇结算模式,提升外汇资金结算效率,允许出口商在境外电商平台销售款项以人民币跨境结算。研究推动境外投资者用一个人民币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处理境内证券投资事宜,对于境外机构按规定可开展即期结售汇交易的,北京市特定区域内银行可为其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交易。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对跨境资金流动实行双向宏观审慎管理。
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对区内企业、交易单据、人员、资金、商品等进行追溯和监管,健全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工作,不断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在副中心探索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在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快形成开放环境下有创新的监管体系,确保跨境交易下的数据安全。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等的指导下,支持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
3.促进跨境科技和人才交流
支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探索创制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服务等交易标准及数据交易流通的定价、结算、质量认证等服务体系,规范交易行为。探索开展数字贸易统计监测。探索在副中心建立公允的跨境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质物处置机制。
简化副中心特殊人才引进流程,在不违背现行政策法规的情况下,有条件的为研发、执业、参展、交流、培训等高端人才提供签证便利。允许北京市实施对金融等服务领域国际执业资格的认可,探索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可依规办理工作居留证件,并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对境外高端人才给予入出境便利,便利其境内经常项目项下合法收入办理个人赡家款项下购汇汇出,为子女就学等问题提供必要便利。
塑造副中心金融业对外交流生态圈层。借助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绿色金融国际论坛等高端金融论坛的常态化举办,积极探索境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交流机制。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与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财富管理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协同开展研究活动。积极完善公正、协调、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六)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
1.进一步扩大金融供给
推动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入驻副中心。支持经批准设立的、体现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金融控股集团、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金融组织在副中心落地。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市级部门政策支持,推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持牌金融机构及更多新兴业务落地副中心。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龙头作用,带动金融产业链中的各类优质企业批量入驻副中心。
进一步扩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力度。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及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鼓励并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到副中心发展。按照国家金融开放统一部署,放宽金融业外资持股比例,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副中心设立独资或合资机构,支持支付清算、信用评级等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在副中心发展,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提供高效服务。
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副中心建设。把握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为副中心开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设立产业基金,更好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
2.强化金融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严格执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的各项监管政策,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大力支持金融业务电子化申请和办理,鼓励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系统,最大程度减少信贷申请材料,推动客户申请材料互认,避免“重复证明”;支持不动产抵押贷款登记“一站式”办理,将登记服务场所持续延伸至银行网点,实现中小微企业抵押贷款“一门、一次”办理。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统一接口作用,提高银企对接效率。鼓励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规模,简化报损和索赔程序,加强对外贸中小微企业的帮扶。
3.促进金融与高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经审核备案的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和组织在副中心发展。落实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有关税收试点政策,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功能,撬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副中心“高精尖”产业。
促进科技金融发展。鼓励推动副中心信贷机构积极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信贷质量,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综合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制定专门的科技创新企业信贷政策,在贷款准入标准、信贷审查审批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风险容忍度政策等方面加大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创新文化金融领域投融资模式和金融服务手段。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有序参与副中心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产融结合创新发展。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提供文创贷款、文化担保、艺术品交易、融资租赁等文化金融服务,推动文旅项目资产证券化。加快推进环球影城、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优质文化企业挂牌新三板及上市。推进副中心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筹备工作,完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企业以项目合作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
助力打造首都金融业“双核、一带、多点”的功能布局,优化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资源配置。充分借鉴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上海陆家嘴等国内外一流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高标准促进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建设发展。以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为主轴,以运河商务区为发展极,以五河交汇处为核心节点,形成“一核统领、沿河生长、多区联动”的金融产业发展总体空间结构,使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加快形成与西城金融街的“双核”示范带动效应。
形成若干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金融功能片区。在五河交汇核心片区构建“大财富管理”生态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财富管理中心。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片区优质空间资源,营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空间结构环境,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区,发展智能金融。以五道口金融学院片区为载体,建设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端金融智库。
推动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之间的快速交通廊道建设,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补齐高端酒店、会场、展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建设一批适应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需求的公寓,优化生活服务设施,为金融资源和金融人才向城市副中心汇集创造便利条件。
2.规范地方金融监督管理
加强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的监管合作。建立与中央、北京市金融监管部门高效能的定期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争取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设立派驻机构,争取“一行两会”在京承担金融自律监管、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统计、学术研究等职能的各类单位迁入城市副中心,降低金融企业合规成本和沟通成本。
打造发展与服务并重的金融管理机构体系。设立专业服务机构,依托政府授权承担招商引资、政务服务、专业支持、宣传推介等职能,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增强服务和产业发展促进能力。推动地区金融协会等金融类社会组织的设立和发展,有效促进行业自律,积极开展专业服务。
完善金融法治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加强与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开展投资者教育,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与司法部门对接合作,提升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管理专业化水平,探索设立金融纠纷协调中心,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金融法律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形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多层次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提高金融纠纷处置效率。
推动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征信机构及国内外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展业,支持信用评级机构与征信机构加强合作,增强征信服务供给。鼓励相关机构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探索信用服务创新模式,助力区内企业健康发展。创新、丰富政金企合作服务,探索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共建,加大金融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力度。加强金融诚信宣传教育,提高各类主体诚信意识。
以监管科技发展促治理能力提升。推动金融科技企业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加强监管科技的应用与落地,系统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打造智慧型风险监控机制,深化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支持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业日常管理中的应用。支持大数据存储、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等技术的应用,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严把市场准入关,做好源头管控。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积极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建设,及时识别重点企业市场流动性、债券兑付等潜在风险。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打击借财富管理名义从事的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取缔违法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鼓励督促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
3.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深化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金融服务联动机制改革。为金融机构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加强登记注册、纳税申报、社会保险缴纳等环节的网上办理和便捷服务。继续推进“畅融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网上畅融工程”,推动“畅融工程”与“首贷中心”、“续贷中心”、“银企对接系统”、“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相结合,进一步推动银企及时高效对接。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构建以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为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依托,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体系,带动形成覆盖广泛、层次分明、服务优良的融资担保发展格局。
建立并完善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依托市级金融服务快速响应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进一步丰富智能金融、移动金融服务方式。针对民营、中小微、科创、文创等企业不同阶段多样化、多品种金融服务需求,补足政策短板,加强各种金融资源聚合,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实现政府引导、直接对接、精准服务、及时反馈。
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协同发展。支持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开展投融资改革试点,鼓励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业务模式,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在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原则下,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功能,积极培育区域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4.支持驻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加强对企业上市培育服务的系统集成。加强企业上市引导服务力度,全面参与、全程服务企业上市的各个环节,培育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及北交所上市,在企业改制挂牌上市重点环节给予支持及专项补贴;在市级财政资金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对在区域内主板、创业板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补贴。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北京城市副中心上市企业数量翻一番。
鼓励北京城市副中心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融资壮大。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方式实现融资发展。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现有重点特色产业,探索打造上市公司产业联盟,加大优势产业上市公司培育力度,鼓励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的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在城市副中心落地,打造上市公司发展新高地。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境内外并购重组发展壮大。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上市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并购重组,提高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拓展长期资金来源。吸引公募基金、养老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和境内外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区域内股权交易进程,研究引入境外优质资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推动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对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工作的引领作用,明确责任分工,按年分解目标、推进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建立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定期会商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督办制度,切实推动规划落实。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各部门加大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力度。
提升管理力量。完善职能建设,为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提供管理保障。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市级金融工作专班层级,充实专业人员,选优配强团队,运用市场化手段招才引智,建设一支视野开阔、能力突出的金融管理和服务队伍。积极开展与国际一流咨询服务机构合作,提升专业化程度。
健全评估反馈。加强跟踪监测,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评估分析,充分利用首都智库优势,引进权威性、独立性强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客观评价规划落地与相关改革工作情况。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提出修编、调整建议。
促进行业自律。加强金融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自律公约约束力,促进形成金融产业发展与行业组织建设相互支撑、行政监管与自律管理分工协同的有利格局。
(二)完善配套支撑
强化政策支撑。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扩大金融专项资金规模,保持产业支持政策竞争优势。丰富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针对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创新扶持方式,优化激励办法,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本规划战略意图相一致。对金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及时有效优化政策措施。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金融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把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突出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提升金融领域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优化投资项目的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金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强化风险防控。充分发挥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作用,落实各方金融风险防控责任。强化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空白,定期组织研判金融业态风险,着力提升与各类金融新业态相适应的金融监管能力。按照“谁引进、谁负责”原则,落实属地责任,建立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加强入驻企业风险评估,及时处置化解金融风险事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三)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国际推广力度。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金融论坛、研讨会、展会活动,扩大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影响力,推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绿色金融国际论坛等高端金融论坛常态化举办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品牌。加强国际性交流推介,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宣传力度,支持金融品牌国际路演。积极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作用,高水准建设城市副中心金融国际网站,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培植文化理念深度。大力发展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设专业金融文化公共设施,塑造城市副中心金融文化品牌。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加强新媒体运用,培养公众现代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促进金融机构树立鼓励创新、防范风险、履行责任的企业文化。
拓展社会参与广度。实施阳光规划,加强规划宣传展示,推进规划相关信息公开,维护各相关方对规划的知情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公众、专家、媒体作用,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提高规划实施水平。
附件
图1 北京市各区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排名
图2 北京市各区2019年金融业GDP占比
图3 我国财富管理可投资资产规模
表1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金融企业数量预期
序号 |
业态分类 |
牌照类型 |
2020年末现有数量(单位:个) |
2025年底预期数量(单位:个) |
|
1 |
|
银行业存款类 |
银行机构总部 |
0 |
1 |
2 |
财富管理 |
银行一级分行 |
3 |
5 |
|
3 |
银行二级分行 |
8 |
10 |
||
4 |
财务公司 |
1 |
3 |
||
5 |
银行业非存款类 |
信托 |
0 |
1 |
|
6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0 |
2 |
||
7 |
金融租赁 |
0 |
2 |
||
8 |
消费金融 |
0 |
2 |
||
9 |
汽车金融 |
0 |
1 |
||
10 |
货币经纪 |
0 |
1 |
||
11 |
证券业 |
证券公司 |
0 |
1 |
|
12 |
基金 |
52 |
100 |
||
13 |
期货 |
0 |
1 |
||
14 |
投资咨询 |
0 |
2 |
||
15 |
保险业 |
保险与再保险 |
0 |
2 |
|
16 |
保险资管 |
0 |
1 |
||
17 |
保险中介 |
21 |
25 |
||
18 |
其他 |
金融控股集团 |
0 |
2 |
|
19 |
家族办公室 |
0 |
3 |
||
20 |
金融科技 |
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含金融机构或央企金融科技子公司) |
4 |
10 |
|
21 |
一般金融科技企业 |
10 |
100 |
||
22 |
绿色金融 |
绿色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 |
2 |
5 |
|
23 |
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
0 |
5 |
||
24 |
行业自律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 |
1 |
5 |
表2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地方金融组织数量预期
序号 |
机构类型 |
2020年末现有数量(单位:个) |
2025年底预期数量(单位:个) |
1 |
小额贷款 |
7 |
7 |
2 |
融资担保 |
2 |
3 |
3 |
交易所 |
2 |
4 |
4 |
融资租赁 |
5 |
8 |
5 |
典当 |
24 |
24 |
6 |
商业保理 |
2 |
3 |
7 |
地方资产管理 |
0 |
1 |
表3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上市及挂牌企业数量预期
序号 |
企业类型 |
2020年末现有数量(单位:个) |
2025年底预期数量 (单位:个) |
1 |
上市企业 |
5 |
10 |
2 |
新三板挂牌企业 |
25 |
30(含转板上市企业) |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首都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若干意见[Z].2018—05—22
[2]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工作方案[Z].2020—04—13
[3]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关于加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Z].2020—01—10.
[4]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西城区人民政府,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首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8—10—22.
[5]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Z].2018—10—22.
[6]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Z].2019—08.
[7]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Z].2016—08—31.
[8]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Z].2017—09—11.
[9]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年-2035年)[Z].2018—12.
[10]北京市人民政府,商务部.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Z].2020—08—28.
[11]国务院.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20—08—30.
[12]北京市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实施方案.[Z].2020—12—31.
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
“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主导功能基本稳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协同突破发展、城市品质加快提升的重要时期。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副中心指出“要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副中心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对新时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专项规划和重要文件进行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 基础条件
“十三五”时期是城市副中心扬帆起航的五年。全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紧扣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育发展持续深入推进
通过新建、改扩建、内部挖潜等方式扩充学位,城市副中心一级及以上优质幼儿园增至53所,北京学校、人大附中等10所市级优质学校入驻。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成立了以三个示范高中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为核心的教育联盟,覆盖全区的教育优质资源网络基本构建形成。
二、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以潞河医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及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四家三级知名医院为龙头的4个片区制医联体,带动全区诊疗水平快速提升。全区实有床位增加619张、卫计人员增加1448人、执业(助理)医师增加570人、注册护士增加262人,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加强,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能力显着提升。
三、城市人文品质大幅改善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实现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高标准建设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运河文化带加快推进,北运河城市段实现通航。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区文化创意类市场主体达到2.6万家,文化创意产业收入77.5亿元。
四、公共体育服务蓬勃开展
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和体育特色乡镇建设,制定实施《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形成了“市级—区级—街乡级—社区村队级”体育组织网络化。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多次世界台球团体锦标赛、北京通州运河马拉松、通武廊传统武术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市民健身意识显着增强。
五、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五”时期累计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9.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区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规模分别达到92.27万人、50.26万人和46.69万人,三险基金累计收缴403.79亿元。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安全有效,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六、社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积极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打造了由区级层面养老院、街镇级层面养老照料中心和村社级层面养老服务驿站构成的分层养老平台体系。积极扩大困难群体受益面,涵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在全区居(村)委会逐一选定一名家庭救助顾问,实现全区救助服务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和能力稳步提高。但公共服务还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与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存量不活;供给渠道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够充分合理,区域和领域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财力保障、服务供给、评估监督和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等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章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条件将会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职住平衡变化等,对公共服务的影响复杂,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将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一、发展机遇
城市副中心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生机勃发,为城市副中心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公共服务提供了条件与平台支撑。北京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城市副中心有序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水平和层级不断提升,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新高地提供了战略支撑。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政策叠加,为城市副中心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面临挑战
城市副中心正处于综合提升阶段,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需大力提升,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面临较大挑战。为确保有序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承接地,仍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这对公共服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受限于自身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建设,尤其是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完善,这都对推进公共服务协同联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诸多严峻挑战,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动迎接新挑战,发挥政策优势,把握战略机遇,不断开创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健全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均衡化、便捷化、智慧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公共服务新高地。
第二章 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把民生实事落实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促进新区与老城融合,推进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发挥市场资本作用,着力强化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创造条件满足副中心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充分利用市级公共服务疏解转移的设施,合理衔接,避免布局集中和重叠。完善利用好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好市区转移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公共服务为目标,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人、财、物等要素配置坚持向基层、向一线倾斜,加快完善家园中心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加强统筹,均衡共享。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安排,建立与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打破条线分割,促进跨领域、跨部门配置资源、融合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均衡性,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促进共享发展成果。
多元共治,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提供普惠性、规范性公共服务的各类机构平等享受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公共服务领域范围、内容项目、服务对象、保障标准等方面大胆突破和创新,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质量和能力在全市处于第一梯队,部分领域形成在全市、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使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文旅区等板块的教育、医疗等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区域基本均等化。京津冀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与北三县部分公共服务领域水平基本相当、能力基本一致,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四五”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主要目标为: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教育水平显着提高,卫生健康稳步提升,文体生活日益丰富,就业保障更加充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2025年,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非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超过中心城区水平,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区域相对均等化。
——强基础,实现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能力更加殷实。优化功能疏解承接机制和配套环境,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市副中心有序转移和合理布局,全面增强副中心公共服务承载力和吸引力,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5人左右,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编制配备数达到1.7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处,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1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补短板,实现公共服务发展更加均衡完备。实施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深度推动老城区保护与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幸福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区。到2025年,建设14个家园中心,一刻钟社区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完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配套,逐步让老城美起来、活起来、便利起来,让新城更现代、更高品质、更具引领性,让市民群众更幸福、更安全、更有获得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普惠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促协同,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联动新突破。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深化对接,聚焦养老、医疗、教育等关键民生领域,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京津冀交界地区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典范。到2025年,副中心与北三县公共服务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两地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激活力,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新格局。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公共服务治理市场化改革,逐步将可由市场承担的事务性工作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更新、运营和服务,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确保公共服务多元化、市场化、优质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到2025年,国际学校数量达到10所。
——重共享,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标准意识、精品意识落实到城市公共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打造“精致副中心”,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6张,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万人,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5%,人均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众消防安全知识知晓率达到85%,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9%。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2025年 |
属性 |
公共 |
1 |
学前教育入园率 |
% |
>90 |
预期性 |
2 |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 |
>50 |
预期性 |
|
3 |
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 |
|
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
4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
% |
85 |
预期性 |
|
5 |
北京市特级校长人数累计 |
人 |
>8 |
预期性 |
|
6 |
国际学校数量 |
所 |
10 |
预期性 |
|
卫生 |
7 |
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5.6 |
预期性 |
8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3.5左右 |
预期性 |
|
9 |
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 |
人 |
3.8 |
预期性 |
|
10 |
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培养数 |
人 |
100 |
预期性 |
|
11 |
▲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编制配备数 |
人 |
1.75 |
约束性 |
|
12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 |
≥40 |
预期性 |
|
就业收入分配 |
13 |
实现新增就业 |
万人 |
[6] |
预期性 |
14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 |
预期性 |
|
15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预期性 |
|
公共 |
16 |
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1 |
约束性 |
17 |
▲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 |
处 |
1 |
预期性 |
|
18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 |
50 |
预期性 |
|
19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平方米 |
2.4 |
约束性 |
|
养老 |
20 |
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 |
张 |
7 |
预期性 |
21 |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农村幸福晚年驿站 |
家 |
220 |
预期性 |
|
22 |
公办民营在公办养老机构占比 |
% |
65 |
预期性 |
|
23 |
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 |
% |
95 |
预期性 |
|
公共 |
24 |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面积 |
平方米 |
1.5 |
约束性 |
25 |
公众消防安全知识知晓率 |
% |
85 |
预期性 |
|
26 |
▲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 |
% |
98.5 |
约束性 |
|
27 |
▲药品抽验合格率 |
% |
99 |
约束性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人/百亿 |
<0.9 |
约束性 |
|
便民 |
29 |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30 |
家园中心数量 |
个 |
14 |
预期性 |
|
京津冀协同(2) |
31 |
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 |
万人 |
>15 |
预期性 |
32 |
与北三县共建区域医疗机构 |
个 |
1 |
预期性 |
注:▲为规划纲要指标;[]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篇 打造公共服务新高地
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强化多元供给、强化存量激发、强化兼容复合、强化事业产业联动,实现补短板扩总量、调结构优存量、强机制提质量,完善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公共服务新高地,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框架
第一章 提升公共教育,打造教育现代化副中心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主线,以补足教育设施短板和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与城市副中心发展相匹配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教育开放融通先行区。
一、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力争每个片区都有至少1所优质幼儿园,学前教育入园率超过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85%以上。
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公办园,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重点在常住人口增长较快、教育发展基础薄弱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提高优质普惠学前教育。
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办园质量。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综合奖补、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发挥优质园示范带动作用,增加普惠园办园数量、提升办园质量。
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园模式。试点实施“名园+新园、公办园+民办园、城园+村园、注册园+社区办园点”等多样化办园模式,推动提升办园质量。积极引进和支持国际幼儿园、幼儿园国际班、外籍人员子女幼儿园发展,充实高端学前教育资源。
二、强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导向,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积极扩充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支持二期计划,加大对本地优质校支持力度,确保城市副中心各组团至少配置1所优质学校。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补缺计划,建成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景山学校通州校区、物资学院中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加快黄城根小学(召里校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等项目实施进度。
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校布局的合理性和便利性,加强人口聚集度高、入学矛盾较为突出的老旧城区和人口增长较快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学位供给,完成文旅区中小学校、潞苑中学、北京二中通州校区改扩建等工程。实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改进计划,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学校师资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机制,缩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推进义务教育办学集团化、学区化、标准化。加快教育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模式改革,支持本地名校建立教育联盟和开展集团化办学,力争1所优质校对口牵手1-2所普通校,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持续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办学品质。加强市级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建设,持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全区特级校长数量累计达到8人以上。
三、实现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
全面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依托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建设,建成若干所特色优势明显、质量水平上乘、辐射带动力强的示范校。
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完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探索综合高中、科技高中、人文特色高中等模式。制定新时代百年老校行动计划,借助市级优质资源或管理团队,培育壮大本地优质品牌学校,利用3-5年的时间率先把潞河中学打造成市级名校乃至全国名校。
创新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特色课程建设,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构建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建设高中学科基地,形成区域特色学科群,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艺术特色发展,逐步形成一批课程多元、学段贯通、特色鲜明的多类型高中。强化条件保障,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考、招的有效衔接。
四、推动职业教育等统筹发展
按照副中心总体战略和功能区规划,统筹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形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同频共振,精准对接城市副中心产业人才需求,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产业、技术服务产业三大专业群,在家政服务、健康体育、旅游餐饮、智能产业、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一流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依托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集团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推进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推进高等院校建设,支持在京“双一流”高校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办学,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高水平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培育多元办学主体,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一批有特色、受社区群众欢迎的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打造市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增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全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扩大学前特殊教育学位供给。积极探索重度、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模式,优化送教上门工作机制。探索医教结合和个别化教育模式,服务特殊儿童早期筛查与评估,开发融合特色课程和康复课程,满足特殊儿童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五、支持公共教育多元主体办学
优化政府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办教育,培育一批社会声誉良好、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多元主题教育品牌。
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探索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的标准和程序,研究向民办学校购买就读学位、课程教材、科研成果、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教育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大力支持学校与知名企业、社会组织、街道社区、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密切合作,广泛开展游学研学、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多种形式的“学校-社会”教育联盟。
培育国际教育品牌。实施国际化教育服务水平提升项目,建设国际语言环境。加快建设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凯文学校等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区域国际化教育服务水平,满足国际化人才社区建设需要。对国际学校分类管理,对教育教学、课程引进和推广等各环节进行监管,有效保障教育安全。到2025年,国际学校数量达到10所。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加大物联网、人工智能、未来教室等新技术和双课堂、双师、混合研修、混合课程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应用,助力个性化、多元化、自主性学习。依托首都教育智能化数字教育平台,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形成“互联网+”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学生学习、家长服务新模式。启动智慧校园建设,以点带面提升教育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专栏1: 教育领域重点项目 1.学前教育项目。主要包括:文旅区幼儿园、宋庄镇中心幼儿园、西集镇幼儿园等。 2.小学教育项目。主要包括:黄城根小学(召里校区)、文旅区小学、物资学院小学、乔庄小学改扩建等。 3.中学教育项目。主要包括:北京第一实验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二中通州校区改扩建工程、景山学校通州校区、甘棠中学、潞苑中学、乔庄中学、文旅区中学、物资学院中学等。 4.国际学校项目。主要包括:通州凯文国际学校。 5.高等教育项目。主要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和二期、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等。 |
第二章 完善公共卫生,打造全民健康副中心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健康通州。更加注重资源下沉、整合协作和优化升级,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实现人民健康水平持续增强,卫生健康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显着提升。
一、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建成与城市副中心发展相适应,与居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6张,常住人口每千人社会办医床位数达到1.0张。
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实现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并投入使用,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
促进医疗服务互补互联互动。明确区域内各医院服务功能定位,公立综合医院强化重点专科特色,努力实现各学科均衡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公立专科医院保持特色学科领先,建设齐全的综合学科,提高救治能力;社会办医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满足辖区居民个性化、差异化医疗服务需求。
推动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依托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建1-2家高端医院,在国际人才社区配套规划1所国际化综合医院。引导支持社会办医开展健康体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医疗消毒供应服务。鼓励社会办医机构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吸纳先进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提供特色优质医疗服务。
持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等中医院学科优势,带动属地综合医院中医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形成有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完善工作室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达到30%以上。
二、推进卫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全国健康促进区。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强化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以区域内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构建覆盖长途客车站、学校等重点场所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开展公共设施平疫两用改造,提高区域医疗救治韧性。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服务半径、诊疗人次、设施设备等情况设立急救站点和急救分站,形成布局完善、门类齐全、配置科学的院前急救网络。完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环球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及行政办公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救助设施,在公园、影剧院、体育场馆、学校、政府部门等重要公共场所全部安装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到2025年,重要公共场所AED紧急救援设备配置率达到100%。
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撑、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和体系,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持续改善健康支持性环境,促进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全方位、全领域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建设全国健康促进区。
三、提升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以区妇幼保健院为主体、以提供妇幼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以区精神病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向全区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到2025年实现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精神科。
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新址扩建任务,深化区妇幼保健院三级医院内涵建设,打造国家级妇幼保健一体化管理示范基地。开展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做好健康状况动态评估。发挥生育咨询门诊作用,提供备孕指导、妊娠风险提示,实现孕期保健、营养指导、心理保健、分娩镇痛、产后保健等服务全覆盖。打造与城市副中心相适应的孕产妇危重症救治服务网络,形成卫生、医保等部门联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动,院内相关科室协同救治联动,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水平。
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启动区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充实精神卫生专科床位数和医生数,依照“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原则,加强社区专(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配置。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居民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和常见精神障碍、心理行为问题筛查。到2025年,精神卫生专科床位供给增加至300张,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和社区专、兼职精防人员新增数量分别达到50名和60名。
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以家园中心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硬件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机构“哨点”作用,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和预警报告能力。加快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建设,强化区疾控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指导,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等组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标准化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门诊建设。建立重大疫情救治后备医院,全面提升潞河医院郎府院区和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救治能力。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统筹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医院布局,结合家园中心建设,增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街乡全覆盖。对于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乡镇,每增加5至10万人口,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2个社区配备1个站点的原则,参考人口、交通等因素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五、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多种方式补齐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才缺口,实现人才强卫。到202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5人和3.8人,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编制配备数达到1.75人。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类型机构、不同层次卫生人才,实行分阶段、分领域培养,指导医院和基层机构加强对各层次人才实施个性化成长路径设计与培养。根据卫生健康系统各单位用人规划,委托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医学生。加快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需求培养一定数量的乡村医生。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根据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需求,重点引进精神专科等紧缺领域高层次人才。强化基层适宜技术人才培养,搭建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培养青年后备人才,促进医院医教研水平快速提升。
强化在职在岗人员培训。满足医防融合、卫生信息、医工管理等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支持卫生技术人员参加规范化培训及学历教育,提升全区医疗人才队伍整体发展水平。对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且有转岗意愿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组织开展转岗培训,满足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社区精防人员需求。
六、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医联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到2025年,属地三级综合医院全部取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
加强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完善以潞河医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为核心的4个片区制医联体,持续推进康复、儿科、影像、MMC四个专科医联体,试点建成友谊医院与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和潞河医院与郎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和医共体考核机制,促进紧密型医共体由组织共同体向利益共同体、服务共同体、管理共同体转变,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大前沿医疗科技应用。积极推广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在医学诊断、家庭医生服务、院前急救等场景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等医疗服务新模式,实现患者少跑路、少排队。以潞河医院和友谊医院为依托,开展互联网医疗,实现移动医生和移动家庭医生功能,带动区域诊疗能力整体提升。
持续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适合互联网医院发展要求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现老百姓小病不出门。引导属地医疗机构与成熟的无实体互联网医院合作,开展智能化院后干预服务与管理,实现出院随访的精准化、个体化、动态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
第三章 推动文体融合,打造高品质乐活副中心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文化和体育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打造高品质乐活副中心。
一、擦亮大运河文化金名片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留住城市文化基因,讲好千年大运河故事,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城市副中心最鲜明、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服务支撑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加强古城和古村落保护。整体保护通州古城核心区,做好“三庙一塔”历史文化风貌整体恢复和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张家湾漕运古镇遗址公园,建成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推动运河沿线工业与民居遗存保护,挖掘好通州皇木厂、里二泗、儒林等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推动运河沿线老旧厂房保护性开发。探索实施“乡愁方舟计划”,做好拆迁腾退村庄、学校医院、工厂商场等区域档案的采集留存,留住通州乡愁。
发展运河文化功能区和运河文化旅游。聚焦运河历史、名人、古迹、文化遗产,加大大运河档案资料的征集,不断挖掘和丰富各类大运河文化档案馆藏。建设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文化为纽带,打造主题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公共艺术、地铁文化、现代戏剧、街道特色文化,数字文化等文化功能区。加快创建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标准完善北运河生态文化发展带智慧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集展示、休闲、创意、度假、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提高运河文化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凝聚力。
推动运河文化交流。建立大运河文化旅游联盟,加强大运河沿线城市合作,轮流举办运河城市市长论坛,推广运河文化旅游,支持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着力搭建国际国内大运河合作交流展示平台,推进与世界各地运河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现代化和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1平方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建成并高水平运营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档案馆等公共文化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北京市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体书店、城市书房等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建设,持续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利用老旧厂房腾退、税费减免、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向群众提供图书配送、文化辅导培训、艺术鉴赏、科技普及、文明讲堂和农艺讲座等服务。推进民生档案资源规范化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利用,加强与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武清区档案馆的交流合作。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到2025年,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打造艺术团体和精品力作,引进国际知名文化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加快推进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有线电视双向网络、互联网服务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化。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整合和评估机制,实现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区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等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创新“周末音乐会”、“群众阅读”、“文化茶座”等活动举办形式,并向街道、社区延展。
打造多样性特色化文化活动品牌。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一期,谋划建设二三期。举办台湖音乐周、台湖影偶艺术周、北京·运河国际艺术周等艺术活动,推动高端文化引领和群众广泛参与。积极策划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宋庄艺术节、环球影视节的现代时尚文化节庆活动,围绕台湖演艺小镇,引导各类入驻企业推出夜间娱乐精品节目或驻场演出,策划举办高品质的文化展览展示活动。建立大运河虚拟文化实体或数字大运河博物馆,逐步形成文旅数字化发展中心和创新中心。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规模化、外向型、高水平等各类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副中心文化产业带建设。
四、加快补齐公共体育短板
推进公共体育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梳理公共体育用地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和通州体育场升级改造项目,提升城市副中心体育场馆规模能级,打造体育运动新地标。推进家园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特色小镇周边公共体育服务配套。创新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方式,探索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体育场馆投资、建设和运营。
多渠道丰富体育设施供给。鼓励和支持利用绿地、腾退空间等建设一批专项运动场地、健身设施、自行车骑行道和健身步道,加强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不断提升。加强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和改造结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社区边角地、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逐年新建一批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地锻炼,打造“一刻钟健身服务圈”。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打造全功能智慧健身驿站,推动智慧体育社区建设,搭建集“十五分钟健身圈”、场馆预订、赛事报名、精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体育平台。通过推动公共体育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为群众提供体育场地、体育社群、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质测试等多元化运动健身服务。
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多渠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到2025年,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力争体育特色乡镇和示范街道建设全覆盖。
多样化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基层单位、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团队的作用,经常性地开展球类、武术、骑行、空竹、健步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基层队伍建设,举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打造全民健身示范街道、体育特色乡镇和体育特色村。以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冰雪运动等项目为重点,持续开展品牌性、传统性、日常性等群众健身活动。挖掘、扶持、推广与北三县等周边区域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传统运动项目,形成常态化的活动机制。
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将青少年作为全民健身和健康通州的重点人群,推进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培养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确保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体育技能,全面增强学生体质。鼓励体校、运动学校的专业教练进校园,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推进三大球、三小球、田径和冰雪等项目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发展,畅通优秀体育人才成长通道,打牢后备人才基础。
加快发展冰雪运动。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以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和通州体育场内的标准冰场建设为基础,通过举办冰雪知识讲座,开展冰雪体验活动,发放冰雪体验券等方式,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普及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
六、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鼓励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打造副中心特色的大型体育赛事,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
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体育新消费,推动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质监测、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拓展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功能相适应的文化、休闲、商业、会展等服务。
打造多样化体育赛事品牌。推动更多市级以上规模品牌赛事落户城市副中心,将通州运河绿道骑游周、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徒友嘉年华、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定向越野、专业自行车赛事等大型体育活动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智慧化,进一步提升办赛能力与经验,打造通州特色的大型体育赛事。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
七、促进文化体育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文化体育在打造城市品牌中的独特作用,将文化体育融入城市精神,积极引导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养老、科技、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完善文体融合产业生态。以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通州体育场等重大项目为核心,构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运用旅游休闲等特色资源,加强与项目互动,更好承接项目溢出效应,完善产业生态,创新商业模式,满足高品质、多层次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文体旅游。注重结合生态、旅游资源,以文体促旅游,打造推动副中心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5A级景区、北京环球度假区等优质文旅资源,以大运河文化带串联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植入精品体育赛事活动,促进文化体育艺术相互交融,推动体育文旅产业升级发展。鼓励依托体育场馆及现有的文旅设施资源,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体育文旅休闲载体。
专栏3: 文化体育领域重点项目 1.文化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大运河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梨园美术馆、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档案馆(含数字档案馆)等。 2.体育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潞城全民健身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体育场升级改造、1201组团级体育设施、0202组团级体育设施等。 |
|
|
|
第四章 健全就业服务,打造高质量宜业副中心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并重,实现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创业体系更加健全,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就业得到精准有效帮扶。
一、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构建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增强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能力。结合城市副中心区域功能定位,发挥不同产业吸纳就业潜力,针对不同地区开发并扩大就业岗位。加强产业与就业的联动,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在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智能制造、商务服务、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就业保障机制方面,创新引导劳动者就业。
培育就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等就业,增加高质量就业,引导更多劳动者进入人工智能、科技服务、金融科技、文创、养老、健康、家政等领域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依托网络平台,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
二、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体系,完善“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十五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
提升公共就业智慧化服务水平。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分析和整合公共就业领域各项关键信息,增强数据智能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推进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实现更多业务线上办理、掌上办理,提高人力社保系统经办效能,方便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资讯、办理业务。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立足“人才+产业”、“国内+国际”融合发展,构建层次丰富、机制完备、结构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实现园区“1+2+N”模式发展布局,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区。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备案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园区引进人力资源行业各权威榜单前100名机构30家以上,相关关联区域总部型企业10家以上。
三、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
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稳就业的关键举措,落实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将城乡劳动力全部纳入政策性补贴培训范围,每年平均培训不低于1万人次。
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职业院校以职业技能实训为主,兼顾技能评价、技能竞赛、交流展示、职业介绍等项目服务,推动建设1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引入适应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机构,实施就业创业补贴培训市场化准入机制,为技能培训提供更专业的师资力量。
实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岗位培养提升计划。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面向不同领域企业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优化劳动者职业素质。大力支持老城双修、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创意设计、动漫制作、高端民宿、老字号技艺传承等技能工种(项目)培训,形成集高端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为一体的新型技能人才聚集高地。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创新使用方式,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
将创业作为就业的源头动力,结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方向,搭建贯穿创业创新前、中、后的项目服务、场地优化、跟踪指导、贷款融资、培训提升、创业帮扶于一体的线上线下创业帮扶体系。
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创业政策和服务资源集成,制订并实施符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的普惠制创业补贴及奖励政策。强化针对重点群体创业补贴奖励支持力度,持续调整优化创业扶持政策。重点打造“通州源创”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创建区创业明星库、区优秀创业项目库、区创业指导专家库和区创业孵化基地库四个实时数据库。
培育创业带动就业载体。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不少于十家区级创业孵化基地。至少新建一家高水平的“创业见习+孵化加速”一体化基地,特别是针对留学归国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群体,探索实施与孵化出园相结合的免费创业场地使用方式。结合多种资源重点打造集聚文化旅游、现代商务和科技创新特色的创业孵化服务载体。
五、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完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健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适应单位用工方式多元化、劳动者就业形态多样化、劳动关系灵活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创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调控体系,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平台。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分级预警机制,完善企业规模裁员应对预案,坚持企业裁员约谈指导机制,依法稳妥处置裁员风险。探索新型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协调治理模式,创新区内针对新兴产业劳动者的保护机制,分步推进电子劳动合同,加强企业用工大数据监管。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红名单”联合激励机制,公布重大违法案件和企业欠薪“黑名单”,加大违法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力度。
健全劳动关系多元调处机制。探索劳动关系服务多元供给方式,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多方主体参与,探索在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功能区建立劳动争议疏解中心。加快劳动矛盾调处机制建设,建立集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及事后疏导于一体的多元长效调处机制。全力防控在建工程用工风险,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经常性排查和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健全应对规模性裁员和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理机制。
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推广“互联网+仲裁”模式,提高实体化仲裁机构服务水平,完善裁审衔接工作制度,提升仲裁办案质量和效率。推进街乡劳动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用工管理信息与反馈网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第五章 织密社会保障,打造高标准颐养副中心
以提高保障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制度改革为主线,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金防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持续深化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覆盖所有法定群体。健全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救急难”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
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效能。以三代社保卡为载体,推进民生卡整合,实现“多卡合一”,形成多功能一体的线上线下管理和应用体系。推广电子社保卡,开展社会保险业务线上办理,形成实体社保卡与电子社保卡协同并用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体系。搭建社保系统“数据仓”,强化“大数据”在基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与稽核风险防控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坚决查处社保基金欺诈案件,确保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二、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
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到2025年,实现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超过7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超过6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护理员数超过5人,“十五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多点均衡布局,加快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养老院、半壁店医养结合试点项目、汇禧润福艺术家养老公寓等建设运营。实现街乡层面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村社层面的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每个街道和乡镇建1家照料中心。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健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建设内容、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做好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提质升级。
健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鼓励养老机构以内设医疗机构、签约医联体等不同形式,为入驻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老年健康服务,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优化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健全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和更有力度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区、街道(乡镇)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体系建设,实现街道(乡镇)困难群众救助全覆盖。适度上调低保、供暖、电力以及征地超转对象等的救助补贴力度,实现特困供养人员全部集中供养,对严重困难家庭给予必要救助。整合福利机构、救助中心(救助站)等民政设施,对遭遇突发性困难的群众提供临时性、应急性救助。加强社会救助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联动共享,发挥大数据的智慧预报和预警作用,精准、主动发现社会救助对象。
健全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儿童保护、儿童福利服务与未成年人保护,升级改造儿童福利院,实现区、街乡和村社三级服务平台全覆盖。关爱失独家庭、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持续优化残疾人服务,完善残疾人无障碍基础设施和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用好残疾人设施预留用地,谋划残疾人托养中心、精神康复中心等重大设施项目。
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合理改造公园、学校、医院、街区、广场、道路等,建设一批儿童中心,为儿童娱乐活动、交通出行提供更多安全和相对独立的室内外公共空间。优化儿童就医环境,设立儿童就医便捷通道,新建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改扩建儿童友好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推动优质托育、学前教育、家政服务、体育健身资源进社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
提升社会事务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按照5A级标准创建婚姻登记中心,谋划推动分中心建设,推进婚姻档案电子化和“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改革创新殡葬管理服务,树立丧事简办先进典型,宣传各项殡葬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树立殡葬移风易俗新风尚。推动9个乡镇公益性墓园建设和村级埋葬点提升改造,完成区殡仪馆迁建工作。依法依规做好见义勇为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持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四、推进职住平衡和住房保障
根据承接常住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住房稳定供应,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
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进一步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建立租赁运营监管平台,加强租赁引导和专业化管理运营,维护好住房租赁市场秩序。进一步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加快配套建设职工周转房、公租房,实施东方厂周边等棚户区改造及安置房项目。在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周边配建集体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适度配建高品质公寓。推进宋庄镇、台湖镇、张家湾镇等一批集体租赁住房项目建设。通过实物与补贴相结合方式保障困难群众的租赁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
提升物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发挥业委会(物管会)和物业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物业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提高物业服务水平。鼓励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老旧小区、失管弃管小区物管难题,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
第六章 筑牢公共安全,打造法治平安副中心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增强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高标准打造韧性通州,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一、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形成适应发展要求,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供给多元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人民群众享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法治城区。
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充分保障和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领域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区级、街(镇)、村(居)三级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化水平。积极搭建多层次、多媒介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菜单式”供给、“订单式”服务,多举措满足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开展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工作,进一步畅通法律援助申请渠道。
打造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打破系统内条块分割,积极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副中心公共法律服务承载能力。立足城市战略定位,不断创新供给方式和服务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联动协作,向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一站式”法律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设覆盖全区的三级法治文化阵地,把法治元素融入大运河文化旅游区、“书香通州”等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依托实体书店建设“法韵书香”专区,运用社会组织力量开展法治讲座、法治读书会、亲子学法、法治沙龙研讨等阅读活动。加强生态环境法律宣传教育,提升各类人群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
二、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年火灾死亡率小于0.33,公众消防安全普及率、知晓率不小于85%。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和深化“区应急委-专项应急指挥部-地区应急委”三级应急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组织有序、处置有力、平战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体系。结合市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修订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实用性。搭建应急指挥综合调动平台,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建立覆盖灾害易发高发区域的物联感知网络,构建“应急一张图”。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在全区覆盖盲区和空白点增设消防救援站点,建成于家务、杨坨、绿心公园等6座消防站和1座消防训练培训基地。升级改造营房设施老旧消防站,推动市政消火栓与城市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加强区级常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设百人规模的区级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库,探索超市、便利店等市场主体参与物资储备供应。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壮大安全监管力量,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和执法效能。到2025年,百亿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9人。
构建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标准化体系规范运行。广泛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提升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构建全方位、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城市安全管理能力,科学降低城市安全风险发生机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构建全方位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推动企业全面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强化法治措施,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区域安全风险数据库,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重点在线监控危化品储存企业和加油站生产运行,加大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出租房屋等重点区域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机制。到2025年,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9%。
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严防严控药品安全风险。构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抽检,实现重点类别药品全过程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聚焦群众关注热点,联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药品监管等多部门力量,深入持续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检查和专项治理。
五、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各类风险隐患综合监测、早期识别、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域内较大风险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完善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实施“安全大脑”计划,加强综合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利用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等监测基础设施,搭建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平台,形成一体化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综合预警效率。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效率和覆盖度,实现智能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灾害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震后)达到5-10秒。
优化防灾减灾设施体系。统筹推进防治自然灾害重点工程建设,适度提高建筑物抗震、消防、防洪等抗灾能力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25年,应急避难场所人均用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推进安全城区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减灾与安全示范街道(乡镇)等系列创建活动,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推进安全体验式教育,普及安全常识及防灾减灾技能,增强市民安全防范和应急避险的能力。
专栏5: 公共安全领域重点项目 公共安全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环球影城消防站、文景派出所、台湖派出所、于家务消防站、杨坨消防站、临河里派出所等。 |
第七章 建设家园中心,培育公共服务综合载体
依托家园中心建设,创新公共服务载体,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布局,就近满足居民需求。到2025年,建设14个家园中心,快速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实现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
一、加快推进家园中心建设
充分挖掘存量土地资源,多途径开发建设家园中心,提升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便利性、宜居性和多样性,实现居民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强化区级统筹,建立家园中心建设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家园中心配套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提升管理运营效能。
二、统筹家园中心资源设置
充分考虑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需要,制定家园中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充分利用“12345”群众来电诉求情况,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和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差异化确定家园中心设施配套内容和规模,提高群众需求与家园中心功能的匹配度。
三、延伸家园中心服务功能
以家园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为社区群众提供集约型公共服务。
促进家园中心服务功能的整合。研究整合养老中心、日间康复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群和康复需求人群提供集约型健康服务。延伸家园中心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在街道层面建设具有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推进医养结合向家园中心延伸。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深度合作,发挥卫生健康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
加强城乡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研究建设适老型服务设施,开发适老型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引导、业主众筹等方式,引导老年人家庭根据身体状况、康复辅具器具需求、居住环境特点,对住宅及家具设施等进行适老化改造。
加强生态友好型社区建设。积极传播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价值,开展社区居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引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在社区(村)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第八章 创新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作用,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服务保障首都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典范。
一、深化公共教育协同发展
持续深化通武廊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与北三县共建基础教育设施取得实效。加强与北三县的教育合作,分学段、分城乡、分学区进行集团办学、师资共享、校际联合、城乡帮扶、强弱帮带,形成多种形式的区域性、组团式合作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定期举办教师交流与培训,鼓励城市副中心优秀教师定期交换教学。推动与北三县共建共享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体育、美育教育教学工作合作。继续推进与北三县职业学校协同合作办学,带动北三县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二、深化公共卫生协同发展
提升区域医疗保障与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合作办院、设置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动在京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纵深布局。以医联体建设和医疗机构的委托管理为抓手,推动落实属地优质医疗资源向天津和北三县扩容,持续推进北京潞河医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区妇幼保健院等对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技术帮扶与合作项目。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协同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统筹组织,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深化文化体育协同发展
积极探索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与香河县联合打造京冀精品文化旅游新线路,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文化品牌塑造。以大运河通航为契机,与北三县共同增强区域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共建大运河旅游体验带。积极推动与北三县大型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鼓励支持京津冀三地媒体播出赛事节目,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和观赛礼仪。
四、深化公共就业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与共享,合办大型专场招聘会、高技能人才交流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区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拓展通武廊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合作成果,以园区为桥头堡持续推动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一体化发展。探索跨区域人口人才管理政策创新,结合需求开展再就业与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加快推进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工程。落实京津冀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机制,推进监管事项标准化和监管流程规范化,促进跨地区劳动争议有效化解。
五、深化公共安全协同发展
健全京津冀公共安全事件协同应对和联合指挥机制,强化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常态化联防联控,提升京津冀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区域安防设施和信息安防保障设施建设,统一管控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边界防线,统筹布局安防设施、安检力量,促进联勤联动一体化。健全区域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防灾宣传教育,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的协同与联动,构建区域性联合应急救援体系。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一章 完善规划组织保障
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及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跨部门协调推进工作制度,定期研判公共服务重大项目、重大事项进展。各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齐抓共管。实施主体狠抓任务落实,明确责任分工及完成时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责任主体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实时指导与监督。
第二章 完善规划政策保障
强化公共服务人才保障。率先在教育、医疗、文体等行业领域深化聘任制、无编制化、劳务派遣、社会化招聘等用人机制改革,实现编内编外统一管理、同岗同酬、同工同酬。探索公办与非公办公共服务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办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对等支持。完善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优惠配套政策,在积分落户、薪酬、住房等方面给予制度支持,吸引人才来城市副中心从事公共服务工作。
强化公共服务资金保障。由政府投资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确保财政性资金优先支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完善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重点在文化体育、托幼养老、国际教育、社会办医等公共服务领域试点推进签约外包、特许经营等模式创新,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
创新公共服务规范治理。推动公共服务治理市场化改革,逐步将可由市场承担的事务性工作交给市场。健全覆盖城乡、三级联动的网格化城市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完善发现问题处置机制。培养懂城市、会治理的专业人才,加快充实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骨干。
第三章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衔接机制,以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为统领,推进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多个规划的相互融合。做到设施的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系统衔接、提升品质、共享共用。完善动态实施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
围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到位。开展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和效果分析,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
“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和职住平衡规划
目 录
前 言
本规划是北京城市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规划编制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在住房发展领域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以推动住房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确立“十四五”时期副中心(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住房发展目标,支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深化实施,围绕治理“大城市病”和实现“七有”“五性”,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住房保障水平、居住品质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新时代的住房保障结构体系与管理方式,统筹职住平衡需求,引导产城融合,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成效显着
(一)奠定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良好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通州区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启了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新篇章。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一个人民向往的地方”为愿景,深入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在保民生、促发展、重点功能区建设、促进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住环境更宜更优。
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多主体供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竣工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项目42个,共计69433套。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已基本形成“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市、区级投资公司为主集中建设或配建公共租赁住房或共有产权住房,由市区两级保障房运营管理机构为主通过趸租或收购闲置房屋集中经营管理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由住房租赁经营机构改造非居住建筑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多主体供应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支撑产业发展,注重多层次人才需求。引入人才及“夹心层”家庭住房需求逐步满足。相继出台《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和《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人才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完善人才住房政策。借助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建设有利契机,在文化旅游区积极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试点,规划建设国际人才公寓。截至“十三五”期末,已启动申购6个共有产权房项目,覆盖京籍家庭、非京籍家庭、疏解单位职工及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人才家庭。
深入落实“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初见成效。相继出台商品房、商务型公寓、商业、办公四种业态的限购政策,有效遏制了各种房地产市场投机现象。逐步规范租赁市场,强化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住房租赁企业的行为监管。推行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试点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了《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分配、运营管理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房源管理办法。截至“十三五”期末,已开工建设4个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
推动建筑绿色发展,不断提升住房现代化水平。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推广成效显着,智慧社区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开工装配式住宅223.09万平方米,其中71%为保障性住房,已竣工装配式住房38.07万平方米。智慧社区逐渐依靠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通过搭建基层社区信息化通信平台,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
既有住区环境品质提升,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棚户区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居住条件显着提升。“十三五”时期共启动7个棚改项目,涉及居民15873户,通过优化棚改政策,高效推进棚改及安置工作,城市副中心征拆经验正在成为全国经验。共改造老旧小区21个,建筑面积75.2万平方米,覆盖8505户居民。实施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通过无死角整治行动极大改观脏乱差面貌,农村住房条件显着提升。大力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提高了公共空间整洁度与舒适度。
物业管理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治理初见成效。物业管理逐步纳入社区治理,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出台《关于加强准物业或无物业管理小区规范治理工作方案》,设置“无物业老旧小区管理补贴专项资金”、“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奖励资金”两笔资金,开展准物业或无物业小区规范化治理,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委办局、各街道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物业管理联席会,切实发挥区、街乡镇、社区三级物业管理体制优势,统筹推进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物业服务水平提升。
(二)存在的短板与问题
“十三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住房发展工作在住房保障、房地产调控、租赁市场发展、产业支撑、既有住房住区综合整治、社区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对城市副中心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主要表现在:住房需求复杂多样,有效供给有待提升;职住关系现状问题复杂,近期格局调整难度大;居住品质与和谐宜居仍有差距,建设标准亟待提升;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建立;住房区域协同发展有待突破。
(三)住房发展的新要求
十九届五中全会透彻分析了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新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城市副中心的住房发展应当紧扣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
构建国际一流的住房保障体系与健康的住房市场。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住房保障与市场体系建设应以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为基本目标,住房规模、住房品质、居住环境和居住服务水平应符合宜居的标准,改善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并保障城市服务运行,为多样化居住需求提供住房支持。住房建设标准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进住房规划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和质量,优化居住性能,美化居住环境。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高水平住房优化配置。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住房发展规划的目标与实施路径应与副中心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建设发展相匹配。加强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特色小城镇与城市副中心同步规划、统筹发展,带动本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独具地域特征、传承历史文化、彰显生态魅力的美丽乡村。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空间跨区域协同模式,重点协调副中心与北三县住房发展关系。
坚持“七有”“五性”民生改善,化解居住“城市病”。完善居住配套服务,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融入住房发展。公共居住配套服务是副中心提高城市承载力,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关键。配套设施应围绕“七有”要求服务和保障民生,满足“五性”需求重点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安全性、便利性和宜居性。合理看待疫情对住房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提高住房和住区环境的安全性、私密性、便利性。党建引领多方共建,共同打造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落实《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政府作为社区治理的领导者、物业服务市场的监管者,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水平,以街道乡镇为主体更好地开展社区治理,建设和谐宜居社区。
二、开启高质量住房发展的新阶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着力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面向支撑中心城区的疏解需求、面向市民群众的宜居需求、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居住需求、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提升需求、面向与北三县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重要承载地,引导产城人融合、人地房匹配,围绕治理“大城市病”和实现“七有”“五性”,打造体现“副中心质量”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明确政策导向,稳定市场预期,有序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承接为主,支撑主城疏解。面向支撑中心城区的疏解需求,发挥城市副中心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与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做好承接疏解。
坚持房住不炒,维护市场稳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明确政策导向,保持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坚持租购并举,促进职住平衡。坚持租购并举,精准匹配需求,承接转移人口,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通过合理布局和政策引导,促进职住均衡发展。
坚持民生保障,提升宜居水平。面向市民群众的宜居需求,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围绕“七有”“五性”,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居住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提升需求,统筹考虑城乡住房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住房政策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地区居住条件,构建城乡融合的住房发展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促进一体化发展。面向与北三县一体化的发展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在住房协同机制、居住服务品质、交通互联互通等方面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城市副中心实际,紧密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2035年住房发展远景目标:人人享有幸福安康的居住品质,产城融合,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战略愿景和战术推动有机结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机统一,2025年,发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的标杆带动作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实现住有所居。合理增加住房供给,建成住房至少9.9万套;提升基本居住保障水平,多举措落实“应保尽保”,提高住房可负担性,基本实现住房供需均衡;保证住房整体的建筑质量与设计水平,提升住房住区建设标准和品质,建设高品质住宅;推进既有住房住区维护和综合整治,提升居住社区韧性,完善公服配套设施,提升居住社区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水平,建设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与职住平衡规划主要指标表
指标类别 |
指标名称 |
阶段性指标 |
供需均衡 |
住房供应总量 |
9.9万套 |
品质宜居 |
新建住房中装配式建筑比例 |
55% |
新建住房执行绿色建筑二星标准比例 |
100% |
|
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
70% |
|
2000年底以前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度 |
100% |
|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 |
城镇地区100% |
|
和谐治理 |
物业服务覆盖率 |
100% |
业委会(物管会)覆盖率 |
100% |
|
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 |
100% |
(四)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除亦庄)至少建成住房985.4万平方米(约9.9万套)。其中,副中心内建成住房至少719.2万平方米(约6.6万套),拓展区(通州部分)范围内建成住房至少266.1万平方米(约3.3万套)。
三、统筹疏解承接为导向的住房规模
结合住房存量规模和人口增量预测,以住有所居为目标,适度增加住房规模。加快推动在途居住项目有效供应,结合重点功能区建设有序供应居住用地,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多渠道增加住房供应。
(一)有序推进在途住房项目
推进结转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结转居住项目,督促项目开工和入市。对在施、已批未建等在途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开展全过程监督,保证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除亦庄)“十三五”时期在施和已供地项目在“十四五”末期形成有效的住房供应。
积极做好企业服务。全程为开发建设企业提供协同服务,加快实施工程建设。实施分类管理,精简审批前置要件,开展全过程监督,督促企业落实承诺事项。结合“互联网+”,同步网上推送审批文件,精简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
(二)合理增加新建住房供应
有序释放城镇居住用地。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供应时序,按照土地储备供应计划,有序推动土地一级开发和棚改项目居住用地上市。结合周边地区产业及人口导入节奏、现状住房库存及销售情况,有序推进棚改项目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居住用地挂牌上市时序。将功能区建设、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产业及人口导入节奏、现状住房库存、在途住房规模等作为土地供应年度计划编制的重要支撑。新增居住用地坚持因地制宜、实行“一地一策”,设定不同的土地竞买或房屋销售条件,支持商品住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重点承接产业引入人口,建设交通便利、功能完备的高品质住区。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按需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商品住宅项目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产业园区配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体土地)项目系统统筹和综合实施策划,加快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体土地);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体土地)建设品质和运营管理水平,合理配置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研究配套化定制的策略,满足产业引入群体的多元化居住需求。商品住宅项目结合地块情况,采取逐地块配建、集中配建两种方式,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建住房与项目其他住房共享项目公共配套设施、机动车停车位和公共通道。落实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适当提高园区中工业项目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提高部分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严禁建设成套商品住宅;鼓励园区在规划建设时,将产业园区中各工业项目的配套比例对应的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集中起来,统一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多举措保障农民居住需求。允许符合条件的村民在满足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改善居住条件,或通过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体土地)等多种方式,保障其居住需求。鼓励保留村庄实施原地改造,引导农村村民合理建设住宅,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三)深度挖潜存量住房资源
盘活协调闲置安置房。盘活闲置安置房用于出租居住,加强与疏解企业的对接,满足重点功能区就业人群近接居住的需求,助力招商引资项目加速落地。挖掘重点功能区合理通勤圈内的闲置安置房等存量住房资源,通过镇级平台公司或市场租赁机构建立与疏解企业的统一对接运营管理机制,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租赁住房。
促进存量住房资源流动。发展二手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鼓励存量住房通过交易、租赁等方式,提高存量房流通率和利用率。深度挖潜闲置住房资源,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交易便捷性,缓解疏解家庭搬迁过渡期困难。鼓励个人房主、住房租赁平台公司出租闲置房源,鼓励企业利用自持型租赁住房增加市场供应量。
四、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结构
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以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体现“副中心质量”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一)保障性住房发挥支撑作用
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面向本地城镇户籍住房困难家庭、本区就业的新市民、青年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以及有新增住房需求的本区农村村民,提供居住支持。为中低收入且住房困难的本区户籍家庭配租公租房,优先配租低保、病残、优抚、老龄等特殊困难家庭和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申请家庭,并在户型选择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为在本区就业且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的新增居住需求。为本区户籍及稳定就业的无房家庭配售共有产权住房,满足其自住购房需求。
强化公租房保障能力。除在途公租房外,通过新增供地、配建、收购等方式新增公租房供应,重点解决近三年新增申请家庭。促进公租房布局与公共交通的统筹,加强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估对公租房选址的引导作用。完善公租房准入退出机制及资格定期复核制度,实现资格审核动态管理,全面提升保障精准度,让有限的公共资源优先惠及困难家庭群体。坚持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相结合,实现“应保尽保”,对于符合规定可享受市场租房补贴的无房户籍家庭,鼓励通过领取市场租房补贴,租住市场房屋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需对接。提供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且保持稳定的租赁住房,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和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或盘活存量闲置房屋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出台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体土地)管理工作方案,研究国有建设用地上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支撑政策。支持专业运营机构、引入企业、产业园区、集体经济组织等趸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用于长期稳定租赁,结合职住平衡、产城融合需要,面向园区管委会、引入企业等统一配租,将部分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体土地)房源分配给项目所在乡镇住房困难且不具备宅基地申请资格村民家庭。合理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考虑入住群体年轻化、高学历化、国际化等特点,优化公共会客厅、阅读区、健身房、食堂等配套设施配置标准。
适当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在城市副中心内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完善共有产权住房配售、管理、退出、交易等配套政策细则。保障本区户籍无房家庭和本市其他区户籍在本区稳定就业无房家庭的优先申购权;结合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实际申购情况,适当调整面向本区工作的非京籍家庭配售的房源比例;保障重点功能区及产业园区就业群体享有周边共有产权住房的优先申购权。充分考虑家庭代际及二孩、三孩、适老性等新需求,大力倡导多居室精细化套型设计,因地制宜设置图书馆、健身房等公共交流、学习、健身等场所。
统筹利用存量安置房。推进在途安置房建设,加强安置房统筹管理。按照全区安置房统筹利用的思路,推行“异地现房/准现房安置”,搭建系统平台,建立剩余安置房使用规则,优先利用存量安置房,压缩安置周期及成本。探索安置房大数据分析,为后期安置房建设提供导引,先期制定安置房建设计划,为后续重点工程异地安置提供现房或准现房安置条件,实现滚动发展。
(二)市场化住房发挥调节作用
有序推进商品住房上市。推进在途及已供地的商品住房建设和入市。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产业及人口导入节奏,适时调整商品住房销售时序,保障商品住房市场稳定有序。优化商品住宅用地出让条件,鼓励商品住宅实行现房销售。
落实调控长效机制。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决遏制投机炒房,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强商品住房项目销售全过程监督,规范交易行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房地产经纪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和培训上岗机制。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合监测机制,制定年度平稳目标。
(三)租赁住房实现规模化发展
加强租赁住房信息化建设。与北京市租赁住房平台做好对接,完善租赁基础数据库,构建政企联动的租赁市场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序引导各类市场供应主体实施房源备案、合同网签备案,逐步实现对市场化租赁住房的全覆盖动态监管。加强租赁房源信息发布管理,确保房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承租人提供真实透明、安全便捷的租赁信息服务。
培育专业化市场供应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培育和引导规模化、专业化的住房租赁经营企业在副中心长期发展。提高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供长周期、稳定化、标准化的住房租赁服务。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推动运营覆盖广、服务高效的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逐步从单一商品房开发销售向配建自持租赁住房的运营模式转变。
多渠道增加租赁房源供给。以新建、改建为主,盘活存量为辅,完善多样化的租赁房源供应体系。通过居住用地配建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建设、盘活存量非居住房屋改建租赁住房等方式规模化建设租赁住房,通过个人出租闲置住房、企业盘活个人零散房源等多渠道增加市场租赁住房供应。落实适用于向个人出租住房的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住房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房源进入租赁市场。
持续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管理机制,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维护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大市场秩序管控力度。加强住房租赁交易服务管理,定期摸底租赁房源及租金情况,加大住房租赁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严格保障租赁住房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租赁合同约定。加强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实现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平台的实名备案管理和信用管理。
稳妥落实为承租人赋权。完善现有赋权政策口径,扩大覆盖面,逐步实现租购并举。依法登记备案的非本市户籍承租人,可以按照非京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规定,依法申请办理其适龄子女在本区接受义务教育的手续。拓展房屋租赁合同备案信息应用于税务、金融、住房公积金、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探索丰富租赁赋权类型。
五、引导职住均衡的居住空间布局
以优化职住关系为第一导向,充分考虑公共交通和重点功能区布局,优化政策引导,完善居住配套服务,为职住近接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强化副中心与拓展区职住空间联动
统筹合理通勤圈内住房配置。统筹考虑重点功能区周边5-10公里住房资源,圈层式解决就业人口居住需求,实现副中心合理通勤圈内的职住空间联动。按照“运河商务区-宋庄、行政办公区-潞城、文化旅游区-台湖、张家湾设计小镇-张家湾镇”等圈层,合理配置新增住房主要类型。
提高拓展区居住承载能力。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多渠道增加拓展区住房供应。利用好存量安置房,合理增加住房供应,适当提高住房套型面积,强化基础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高拓展区居住承载能力。
(二)促进重点功能区近接居住
研究优化重点功能区供需政策。以近接居住、职住平衡为目标,深入研究重点功能区经济、产业、人口与居住需求关系,优先以租赁住房满足在重点功能区周边特定区域无房的就业群体就近居住需求。按年度动态监测住房需求变化,适度提高租赁住房比例,合理安排产权住房供应时序,在合理控制重点功能区住房保有量的前提下,增存并重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持续优化重点功能区支撑产业发展的住房配套政策,联动土地供应时序和方式,不断优化调整住房供给政策。
运河商务区以解决入驻企业职工住房需求为主。在运河商务区内鼓励TOD模式的居住商业混合开发,适当降低套型面积,提高租赁住房比例。通过配建、盘活存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混合开发租赁型公寓等方式增加租赁住房供给,为就业人群提供通勤时间短、居住品质优的住房,建立良好的区域职住关系。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和混合利用,形成高效便捷的办公场所与功能复合的居住场所。在轨道站点周边适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推动临空新村等项目的居住用地供应,适当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供应。
文化旅游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标杆。文化旅游区及其周边以商品住房为主,同时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在文化旅游区内按国际化标准做好住房和其他居住配套设施,努力建成具有时代特征、通州特色的国际人才社区。以环球主题公园为核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增加高品质住宅,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通过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混合开发租赁型公寓等方式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匹配产业发展需求。
张家湾设计小镇增加面向设计人才的住房供应。有序推动周边棚改项目居住用地上市,增加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住房供应,为张家湾设计小镇的产业人口做好居住配套服务。在产业园区内配建宿舍型、公寓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以符合设计行业需求为导向,完善居住配套设施,突出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产业的功能特色。加快棚改项目安置房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安置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对接引进企业。
(三)构建特色小城镇组团式居住
推进拓展区特色小城镇建设。以功能为引领,率先实现城市副中心和亦庄新城(通州部分)周边乡镇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宋庄镇、潞城镇、张家湾镇、台湖镇和马驹桥镇的规划引导,有序推进拓展区特色小城镇集体产业用地减量提质,按“拆五建一”的实施模式统筹推进。
引导小城镇自主城镇化发展。以资源为优势,注重发展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等宜居宜业的新型利用模式。以北运河和潮白河为基底,打造西集生态休闲小城镇;传承漷县古城和运河文化,培植漷县文化健康小城镇;依托农耕文化和回族经济,扶植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重点提升乡镇居住环境,推进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为城镇化居民提供住房。
(四)营造乡村地区和谐舒适居住
高质量推进农宅抗震节能改造。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四类重点危房改造和抗震节能农宅建设,为危房改造提供加固方案,并开展危房维修加固和翻建装配式试点工作,加强技术服务,推广漷县曹庄村装配式建造技术翻建危房示范项目,提升农宅品质。将抗震节能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相结合,高标准建设、改造农宅,引导使用新型材料和绿色建材,因地制宜发展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暖技术应用,高质量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塑造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引导乡村建设,塑造自然和谐、舒适便捷的美丽乡村。对于临近重要河流、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村庄,严格控制加建、翻建规模,加强管理,整治村容村貌,建设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对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村庄,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打造文化与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副中心和乡镇中心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完善农村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构建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
推动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住房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弘扬人文特色。盘活闲置宅基地用于旅游住宿接待,由专业租赁机构统一改造、租赁、管理,促进民宿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民宿产业向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转型。积极引导民宿经营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个性化主题,培育出一批高品质民宿。
六、打造高端品质的社区居住环境
瞄准“双碳”目标,全面提升住房建设标准和品质,推进住宅建造方式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优质的住宅建筑。加强存量住房住区的提质改造,补齐配套设施短板,打造功能完善的宜居社区。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构建多元人文的社区服务,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一)建造绿色优质的住宅建筑
打造百年居住品质。提升住宅产品的性能,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居住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采用“百年住宅标准”的建筑面积,以建筑支撑体和建筑填充体进行集成化设计、生产、建造与维护,符合建筑、结构、装修、设备及其管线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要求,满足建筑支撑体耐久性和建筑填充体可维护可更换性,并达到建筑长寿性能要求,打造住宅的百年品质,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推动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新技术应用场景。结合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和建筑工程品质提升要求,推进新技术应用。营造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的施工环境,落实施工现场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要求,开展“5G+智慧工地”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重点发展地热、各类热泵、分布式光伏光热系统、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耦合系统。充分利用地热“两能”,即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能,推广地源热泵系统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新建建筑屋顶可利用面积80%设置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新建住宅建筑100%设置供热分户计量装置,推动按需供热,按使用热量收费,促进行为节能。
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继续推进居住类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探索近零能耗建筑普及推广机制。以政府投资项目为重点,开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零碳社区等先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示范,形成适用于副中心的零碳建筑技术体系,逐步探索向近零能耗和产能建筑迈进。开展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形成适用于副中心的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综合应用财政奖励、容积率奖励、配套费减免等激励手段,推动新建居住社区开展零碳建筑示范。
提升住房产品设计水平。从室内空间、环境景观、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升住宅及其居住环境的宜居水平。考虑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家庭的改善需求,以及“三孩”政策放开带来的多代同户居住的改善需求,在拓展区内适当增加三、四居户型产品比例,在户型设计上注重人性化、精细化设计,突出儿童友好、多代共居、适老化等住宅产品特色。提升城市副中心住宅整体设计水平,通过开展规划设计竞赛、国际招标等方式,建设一批具有副中心特色的高品质住宅。同时,跟踪关注未来发展趋势,为住房产品设计留有弹性。
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副中心住宅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绿色低碳标准,明确实施路径与推进机制,提高绿色建筑高星级面积。到2025年,全区新建住房100%执行二星标准,对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非政府投资民用建筑项目,按照项目获得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和建筑面积给予相应奖励。全面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与品质,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装配式建筑全链条标准化工作,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推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成品交房,开展装配式建筑示范推广。到2025年,新建住房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55%。进一步扩大绿色建材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质量和水平,推进结构基础全面使用绿色建材,提高新建建筑中大宗重点材料的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动装饰装修全面使用绿色建材。到2025年,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
(二)打造功能完善的居住社区
营造尺度宜人的邻里社区。新建居住区落实“小街区、密路网、围合式布局”的规划理念。以底商、临街裙房形成宜居宜业的围合式建筑布局。在建筑近人尺度空间营造围合感,形成连续开放、尺度宜人的街道界面,塑造“内部宁静,外部活力”的社区氛围。适当提高配套标准,增加活跃社区交往、便利日常生活的活力空间,塑造具有识别性的建筑和空间景观特征。
高品质打造完整居住社区。完善高品质、精准化的配套服务,提高配套设施完备性。重点补充老城区社区托幼和养老服务短板,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结合老城双修工作,推动新建区与老城区的包容互促,加大新建区公共服务对老城区的延伸和辐射力度,通过新建项目建设推进居住配套设施落地实施,探索与周边社区在幼儿园、小区停车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享。
补齐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短板。挖掘居住社区内部存量空间转化利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提升和补短板。充分挖潜老城区居住区存量资源,通过规划调整、土地置换、整体转型或实施空间微改造,提高既有住区配套设施完备率,适当利用地下空间、腾退空间和闲置空间补建区域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配套设施,优化居住社区养老配套设施配置。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与老城双修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更新改造方式,挖掘通州历史文化特色,融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筑设计之中。编制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导则及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实施办法,提高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
打造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通过集中设置、复合利用的方式,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鼓励盘活利用闲置物业楼宇集中设置蔬菜零售、便利店、家政等多种社区生活规范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服务综合体。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无人便利店等零售新模式。依托技术创新,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规范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丰富社区生活服务。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满足老年人、儿童及行动不便居民的基本安全通行需求,提高社区道路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以《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北京市无障碍建设标准化图示图集》为设计标准,对有条件或符合要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建设或改造,增强可达性。在老年人口集中的住区,推进老年人家庭的住宅适老化改造,或结合商品住房的供应,推进适老化住宅的建设。
(三)提供多元人文的社区服务
促进社区全面包容共享。应对家庭生命周期变化需求,提升全龄友好的居住环境,使所有居民都能享有社区开放空间和文化资源。提升育儿居住环境,提升步行交通安全,在儿童能够轻松到达的地方,提供多种类公园和公共空间,增强成年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监督。完善面向高龄者的社区居住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居家日间生活辅助照料、助餐、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
营造多元邻里交往空间。聚焦文化带动,渗透“小居大家”居住理念,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营造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开放街区。通过对话会谈、楼栋聚会、小型展览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在社区开展跳蚤市场、共享菜园等促进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休闲活动,增强社区内部社会网络的凝聚力,维系居民的社会关系和共同情感,形成亲善友爱、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小区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治理落细落小落实。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水平。推动专业化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物业服务行业市场化水平,培育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逐步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推动业委会(物管会)运行管理全覆盖,充分发挥业委会(物管会)的居民自治作用,推进社区议事协商,推广“五民协商”“拉家常”“老街坊”等议事方式,到2025年,城乡社区全部建立社区议事厅。
七、促进协同融合的住房发展局面
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转移,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考虑与北京东部地区、北三县地区跨区协作,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合理的短距离跨界通勤,优化居住、养老等配套布局向北三县延伸。
(一)做好中心城区疏解地区人口的居住承接
满足过渡性租赁需求。为副中心近期引入的就业人口提供多样化的住房产品,面向符合资格的企业职工家庭优先以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过渡性居住需求。结合周边配套设施服务能力,按需配置教育、商业服务、停车等配套设施,并保障承租人子女在本区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权益。探索采用定制化方式提升租赁住房品质,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引导专业机构推进标准化运营管理,提高租赁居住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满足高品质改善需求。以共有产权住房和商品住房满足疏解职工家庭改善安居和高品质居住需求。重点在拓展区增加大户型住房供给,注重户型精细化设计和建筑建材品质。住房选址毗邻商圈、学校、公园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和人文理念塑造。
(二)推进与亦庄等北京东部地区住房联动
统筹考虑亦庄新城发展。将台湖、马驹桥镇和亦庄新城作为同一就业居住圈层统筹考虑,研究面向亦庄新城企业职工家庭的配租配售政策,积极承接亦庄新城(通州部分)的延伸服务功能。衔接《亦庄新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亦庄新城(通州部分)采用多渠道住房供给策略,以产业用地建设单身蓝领公寓、员工宿舍、专业园区配套租赁住房等方式改善职住关系。
强化TOD导向。加强城市副中心与朝阳、顺义、亦庄等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绿色出行,跨区域协调各类住房优先在交通廊道沿线布局。结合轨道交通微中心促进轨道站点周边综合化建设,加强公共交通配置,形成沿交通走廊的职住梯度分布格局。
(三)强化与廊坊北三县住房协同发展
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北三县地区的工作交流、信息共享和政策研讨,通过沟通协调座谈会等方式,建立与北三县地区的常态化沟通渠道。
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一批跨境道路建设。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共同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支持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与北三县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
八、提升住房领域智慧化技术水平
加强智慧化技术在住房建设领域的应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住房建设管理水平,探索数字资产管理,高效驱动住房建设管理的决策与协调,打造数字时代城市运营创新模式。
(一)加快建设阶段的数字技术应用
推广BIM技术应用。以BIM技术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建造,大幅提高建筑产业管理能力及生产效率。开展试点示范,制定配套政策,推动BIM技术在副中心建设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应率先采用BIM技术进行勘察、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行管理。
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为副中心项目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工期进度等提供科技支持。以点带面,深化智慧工地的全项目建设工作,系统筹划,引入基本智慧化管理成熟产品,推进有效落地,实现施工现场更安全、建筑品质更可控和工人权益更有保障的多赢目标,为全市乃至全国的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二)推进运营阶段的数据生态搭建
促进多源数据融合。搭建“1个数据底板”+“1个操作系统”+“N个应用场景”的数据生态系统架构。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多部门数据的统筹衔接,兼容企业、互联网数据,实现政府封闭系统到多方共享共建的城市大数据跨越。
加强住房信息化运营管理。完善房屋建设、使用和运营管理等环节统筹,基于数据生态系统,逐步构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政府机构、企业及本地居民提供住房相关支持服务,提高服务管理能力,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保障居住权益。
(三)提高管理阶段的智慧体系构建
搭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采用智慧的技术手段协助社区治理。试点建立以户为单位的精准治理网格,通过对居住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和发布、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打造百姓“身边政府”,覆盖居民信息管理、社区工作平台、社工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等方面,实现居民反映问题“一网打尽”、未诉即办。
鼓励多方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形成高效、实用、低成本的“智慧社区”运行模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创建方便的生活服务平台,智慧服务社区。
九、把握高效有序的住房发展节奏
结合城市发展和人口引入,明确各阶段住房发展重点方向,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完善住房政策,把握高效有序的住房发展节奏。
2021年督促在途项目建设,盘活存量做好居住承接。高效推动新增住房项目供应。挖掘区域内安置房等存量住房资源潜力,研究完善其进入租赁市场的政策机制。执行提升“三率”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物业服务、业委会(物管会)组建、党的组织和工作广泛覆盖。
2022-2023年有序推进土地上市,加强供应计划研究。针对疏解承接人口导入情况和住房需求,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在投资年度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制定过程中,协调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和商品住房供应,确保住房建设和住房市场发展按照规划协调有序地进行。
2024-2025年动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政策。开展住房现状调查,实时掌握住房建设规模,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确保相关目标得到落实。针对住房发展中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导向,适时调整实施路径,开展相关分析研究。逐步开展与住房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完善管理办法,促进住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高住房相关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实现转型升级。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评估机制
建立住房生态系统,对住房的规划、建造、交易、租赁、管理等全生命多维度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健全体检评估机制及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结合体检和评估结果,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优化调整年度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
(二)健全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以试点项目带动政策制定,进一步完善标准和规范体系。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定程序,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市场交易、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多方面多层级的住房相关管理办法,在政策层面形成闭环。
(三)加强宣传管理,提高舆论引导
做大做强公共宣传平台,善用、善管新媒体平台,及时、正确发布信息,避免不良情绪的累积。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住房建设重大改革和政策的宣传引导,加强住房政策及规划落实相关内容宣传培训,提高住房政策普及性。
(四)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管控责任
明确实施管控主体,协同多部门联合监管。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区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配置实施自主权。按照区域统筹、综合平衡的原则,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的统筹规划实施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分工,逐级做好督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