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监督推动我区农村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实施更加高效,从而全面推进我区农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开展了多次专题调研。调研组到西集镇耿楼村进行了实地察看,详细了解了该村的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详细听取了发展规划的编制情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区农业农村局认真吸取意见和建议,对发展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完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情况
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的首要抓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内容。2020年初,按照“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我区启动了“十四五乡村振兴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子课题,5月份同步启动了《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过程中,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中建设计研究院先后多次调研拓展区范围内9个乡镇298个村庄,并对其中46个重点村庄进行详细踏勘。积极协调并组织召开项目会议,促进规划设计单位与农业农村局各相关科室、与9个乡镇就规划进行多次研讨,并向规自分局、园林局、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到目前为止,规划已形成阶段性成果,于2021年9月通过了专家评审会,计划于2021年年底完成整体规划。
调研组认为区政府高度重视村庄产业发展,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系统谋划,在遵循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符合我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站在副中心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以更高的标准、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推动beat365平台_国内有真正的365平台吗_365bet怎么样村庄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助力副中心高水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区农村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大意义,深化落实北京市总规、副中心控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副中心品质引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创新引领与产业融合,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休闲度假为引领,新型服务业为支撑”的村庄产业体系,打造城乡有机融合、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发展新格局,为国际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因地制宜,集约发展;远近统筹,融合发展;以人为本,长效发展。
3.总体定位:构建“现代农业为基础,休闲度假为引领,新型服务业为支撑”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副中心与拓展区有机联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型美丽乡村片区,形成副中心产业协同发展绿色服务区、北京市乡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建设样板区。
4.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我区村庄打造成为高质量乡村产业示范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对副中心的支撑能力更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繁荣,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水平显着提升,村庄整体风貌更加优美,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休闲度假精致化发展,新型服务业品质提升。到2035年,村庄产业全面实现高精尖发展,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全面达到副中心标准,村民收入达到北京上游水平,村集体经济实现质的飞越,乡村和谐宜居,全面提升。
5.产业布局:结合北京副中心及周边区域产业辐射带动,深挖拓展区村庄各类发展要素,最终形成“三带九片区”的产业布局。“三带”即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潮白河运动休闲产业带、京津高速科技服务产业带;“九片区”即以九个乡镇为基础,遵循通州总体规划中对九个小镇的发展指引,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村庄产业,包括宋庄、潞城、张家湾、台湖、西集、漷县、永乐店、于家务和马驹桥九个片区。
三、我区村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庄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难度大,联动融合不充分。我区多数村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分散,产业融合不充分,产业要素不匹配,没有形成发展合力。一产总量规模小,设施农业占比逐年下降,科技农业和电子商务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森林+”产业体系和集体林场经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二产处于发展空窗期,低端产业大量退出,保留产业亟待转型,新进产业动力不足。三产自身基础弱,以生活性服务为主,缺乏核心吸引力。
2.村庄劳动力短缺,老龄严重、素质偏低,用才引才难度大。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减,40岁以上劳动力占5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64%,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村民整体就业意向较低,以“瓦片经济”为生的思想根深蒂固,还存有征地拆迁等政策补助的心理,“等靠要”现象普遍,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村庄对外来人才、返乡创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关领域的实用性人才与乡村创客等外部人才流入缺乏渠道。
3.产业发展政策壁垒较多,产业用地减少,相关发展机制不健全。各乡镇在全面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提质减量发展要求,集体产业用地大幅减少。土地政策对农村倾斜力度小,多数“退五还一”用地集中布局,没有和村庄及外围生态空间形成联动发展,部分村庄保留的集体产业用地能效低下。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民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相关政策不清晰,各部门协同机制没有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庄产业融合发展;村庄产业尚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社会资本进入与退出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强,创新发展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协同发展机制等尚不健全。
4.农村基础设施仍需补齐短板,资源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经过这几年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初步实现了洁净美,但距离副中心标准尚有一定差距,距离村庄产业兴旺对环境和服务设施的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宋庄、张家湾、潞城、台湖、马驹桥等地区,随着产业人口不断增多,资源承载力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欠账明显。部分村庄在文化特色、资源要素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对我区农村村庄产业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对接,强化村庄产业规划实施路径
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规划编制始终,立足村庄现实,加强政策对接,以副中心标准推进村庄产业规划编制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是要开门搞规划,加强政策对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对接。坚决把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和市委、区委重要政策要求体现在规划中、落实到工作上,注重和上位规划以及上一版规划内容的融合对接,重点关注产业规划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找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村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立足村庄全域空间,务实规划、有序推进。要从村庄现实基础和发展目标出发,统筹考虑现有农业资源的可行性与综合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生态化转变,形成农业为基、特色为魂的农村特色产业,推动村庄产业向复合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三是要加强保障、狠抓落实,强化产业规划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统筹作用,坚持多部门联动,坚持多规合一。在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 用地政策。各委办局要宏观指导,预留发展空间,土地、规划、资金等重大改革政策向广大乡村倾斜。各乡镇要做好相关规划,编制五年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时序、资金需求。镇及联营公司要统筹集体产业用地、集体林场、闲置宅基地等经营性资产,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第一责任。四是产业规划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将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做为规划编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倡导村民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2.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村庄产业人才体系建设
要尽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支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专业人才为保障、以乡土人才为特色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一是充分发挥人才辐射作用。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农业领域引进培养人才。探索在乡村振兴相关重要职能部门设置“特聘专家岗”,聘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积极承接“人才京郊行”优秀人才挂职,立足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精准设置岗位需求,引领人才带动乡村振兴。二是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要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围绕高效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种植养殖等举办专题培训。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系统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骨干的培训。鼓励退役军人、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其申报创业担保贴息贷款。积极推进农业人才职称评价体系改革成果落地,为长期扎根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按照相关工作要求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三是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每年评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优秀创业项目,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主动对接市级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搭建专家与经营者“一对一”平台,推动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积极申报“互联网+流通”创新示范项目,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效果。积极参与“百千万”培训工程,培养京郊旅游和新业态带头人,不断提高岗位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要依托国际种业园区等平台,支持入园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完善相关政策,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协办农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
3.引入科技赋能,增强村庄产业新业态技术保障
要充分发挥副中心科技要素集聚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为促进我区村庄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一是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国际种业科技园要加强与中关村、高校院所等合作,积极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种业创新高地。重点培育种业研发中试、展示交易、农业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服务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在我区落地。二是要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村庄产业新业态的技术保障。逐步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通州农业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提升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加快农业资源底数摸底,为区域农业生产提供生产空间监管、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安全溯源、农业生产标准化、社会化服务、政策奖补管理等服务,全面实施智慧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要推进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工程,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构建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农村服务站点。建立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和孵化基地,支持本地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发展。加速推进多元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积极挖掘本地特色优质资源,将农耕体验、观光农业、乡村民宿、乡村观光旅游等联动协同打造,加入直播、文创、电商等多个产业,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优质产业链条。
4.强化资金支撑,畅通村庄产业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要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优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社会资本的参与机制,构建多层次、互补性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村庄产业发展畅通金融渠道,切实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切实发挥区政府在项目和资金使用中的统筹作用,整合使用各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确定财政投入保障力度,专门设定乡村产业专项基金,重点保障农业生产领域的投入。二是区政府应适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各商业银行入驻农村地区,同时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农户的借贷,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鼓励推广金融超市等“一站式”服务,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三农”“绿色”的积极性,为不同的经济群体和经济层次、不同的产业和领域的市场主体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创新简便易行的农村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厂房设备抵押、农产品收益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农业技术专利质押等担保方式。三是进一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殖、乡村民宿、田园商务服务等产业。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社会资本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